杂兴五首 其三
驱车洛东北,遥望首阳山。昔有两兄弟,采薇于其间。我愿从之游,孰云不可攀。踌躇日将暮,感此空忘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洛:洛阳,古邑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2.首阳山:位于今河南省偃师市首阳山镇境内,相传为伯夷、叔齐隐居处。
3.昔有:过去曾有,指伯夷、叔齐两兄弟。
4.采薇:采集野菜。这里指伯夷、叔齐隐逸生活的象征。
5.之间:中间,此处指首阳山中。
6.从之游:跟随他们游历。
7.孰云:谁说,表示反问语气。
8.不可攀:难以攀登,这里指难以达到伯夷、叔齐的高尚品质。
9.踌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
10.将暮:即将天黑,形容时光流逝。
11.空忘还:白白地忘记回家,形容诗人沉浸于伯夷、叔齐的精神世界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洛水为背景,描述了诗人对伯夷、叔齐两兄弟的向往和敬仰。诗人驾车前往洛阳城东北方向,远望首阳山,那里曾是伯夷、叔齐隐居的地方。他渴望追随这两位古代贤者的足迹,体验他们曾经采薇而食的生活。尽管有人告诉他这样崇高的理想难以实现,但诗人在深思熟虑之后仍然坚定地认为自己应该尝试攀登这座高山。然而,当他站在山顶时,夕阳已经西下,留给他的只有无限的感慨和对过去的怀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杂兴五首 其三》是南宋诗人陈肃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在这段时间里,陈肃经历了南宋的衰落和金国的侵略。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他的一生都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度过,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南宋与金国之间的战争。金国在北方崛起后,对南宋形成巨大的威胁。南宋末年,政治腐败,军事软弱,民不聊生。在这种背景下,陈肃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知识分子,写下了这首《杂兴五首 其三》,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