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竹岩卿镂冰集
一片好诗如片月,半生愁杀镂冰公。
多情误心苦为乐,众体疑於异却同。
向度手抄方刻枣,数茎发在已如蓬。
江湖醉墨争驰骋,谁识冉灯夜夜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首优美的诗歌如同明净的月亮,半生下来让诗人陷入深深的愁绪之中。多情的笔触让人陶醉其中,但又让人痛苦。各种文体看似相异,但内在却相似。诗人在经历生活中的种种艰辛之后,仍然坚持创作,尽管满头白发已经稀疏。诗人的作品在江湖上受到热议,但是又有谁能了解他内心的真实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陶梦桂:作者的名字。
2. 题竹岩卿镂冰集:是这首诗的标题,竹岩卿可能是作者的友人。
3. 好诗:指优秀的诗歌作品。
4. 片月:形容月亮如片状。
5. 愁杀:指使忧愁到极致。
6. 镂冰公:这里是指诗人。
7. 多情误心:指感情丰富导致心情困扰。
8. 苦为乐:虽然辛苦但也能找到快乐。
9. 众体:多种文学形式或体裁。
10. 异却同:看似不同,其实有共同点。
11. 向度:方向或目标。
12. 手抄:亲手抄写。
13. 刻枣:雕刻枣木以记载文字。
14. 数茎发:几根头发,此处借指年龄。
15. 蓬:形容头发散乱。
16. 江湖:泛指社会各处。
17. 醉墨:指尽情书写。
18. 驰骋:四处奔走。
19. 冉灯:缓慢点亮的灯。
20. 夜夜红:形容灯光持续明亮。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题竹岩卿镂冰集》是诗人陶梦桂对竹岩卿的《镂冰集》的评价与感慨。诗人以月色、愁绪、乐与苦的多情交织为基础,表现出对诗歌和作者本人的深深理解。同时,通过描述《镂冰集》的特点,以及对不同读者可能产生的误解和真实感受,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复杂性和独特魅力。
首联“一片好诗如片月,半生愁杀镂冰公”,指出优秀的诗篇如同明亮的月光,照亮着人们的心灵;而竹岩卿这位才情横溢的作者,却因命运多舛,在忧国忧民的忧愁中度过了半生。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竹岩卿及其作品的赞赏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颔联“多情误心苦为乐,众体疑於异却同”,是对诗歌和作者情感的一种深刻剖析。这句表明了诗歌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它体现了作者在生活压力下仍然坚持信念、追求理想的精神品质。尽管不同的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可能各异,但在这些差异背后,都蕴含着共通的情感和人性之美。
颈联“向度手抄方刻枣,数茎发在已如蓬”,是诗人对《镂冰集》传播方式的描述。这里的“刻枣”指古代木版印刷术中的一个环节,即将雕刻好的枣木印版进行印刷。诗人想象自己正在仔细地阅读并抄写这本诗集,同时也表达了对竹岩卿年老的感慨。
尾联“江湖醉墨争驰骋,谁识冉灯夜夜红”,描绘了一幅激烈竞争的艺术画面。在众多才华横溢的诗人之间,有谁能够真正体会到竹岩卿那种犹如长明灯一般不灭的创作热情呢?这既是一种忧虑,也是一种期许。
总的来说,这首《题竹岩卿镂冰集》通过对竹岩卿《镂冰集》的独特鉴赏,展现了诗人陶梦桂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整首诗韵味十足,引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南宋末年,陶梦桂的《题竹岩卿镂冰集》成为了那个时代文学创作的瑰宝。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末元初(约公元1259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历史变革时期。
在这个阶段,陶梦桂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他一生勤奋学习,主张文人应有远大抱负,关心国家大事。他曾担任过南安知县、南安郡守等职,后来因政局变动被罢官,回乡隐居。在这段时间里,他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诗文创作。他与竹岩卿的友谊尤为深厚,二人相互鼓励,共同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诗篇。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南宋末年,元朝已经崛起并逐渐统一中国。这个时期的文人学士们在经历了战乱和社会动荡后,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充满了忧虑。他们希望通过文学创作来抒发胸臆,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期许。在这样的背景下,陶梦桂的《题竹岩卿镂冰集》应运而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