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感秋

标题包含
感秋
徙倚重咨嗟,非缘惜岁华。 关山异乡客,砧杵别人家。 天冷云含日,谿清水献沙。 屈魂终不返,悲思更无涯。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觏(1009年-1059年),字泰伯,北宋时期著名的学者、政治家。他出生于江西南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年轻时便以才学闻名乡里。 李觏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对学问的...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徘徊中暗自叹息,并非因为惋惜时光匆匆。 漂泊他乡的旅人,只能听到别人家的捣衣声。 天空寒冷,云朵笼罩着太阳;溪流清澈,水底涌动着金沙。 屈子之魂无法归来,悲痛的思念永无止境。
去完善
释义
1. 徙倚:徘徊、流连。 2. 咨嗟:叹息。 3. 关山:险要的山区。这里可以指作者所在的地方。 4. 砧杵:捣衣石和棒槌,古人用来洗衣物的工具。这里是说别人家的妇女正在捣衣。 5. 谿清:溪水清澈。 6. 屈魂:未能实现的愿望或理想。这里是指作者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感秋”,实际是在抒发诗人因思念家乡而生的悲哀之情。诗的起句“徙倚重咨嗟”描绘出诗人徘徊不定、沉吟感叹的形象。接着,诗人进一步揭示自己哀叹的原因:并非因为惋惜时光的流逝,而是由于远离故乡,孤身在外。“关山异乡客,砧杵别人家”两句以他乡的山水景物和邻家的劳动场景反衬出自己客居的孤独。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秋》是北宋诗人李觏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94年,当时李觏年仅30岁,正值青春年华。他在这一时期人生阅历丰富,先后担任过县令、郡守等地方官职,对民生疾苦有着深刻的了解。在这首诗中,他以秋天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对自己身世和遭遇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这个时期的北宋,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内外战争频繁。一方面,由于北宋政府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官僚机构臃肿,政治腐败严重;另一方面,北方的辽国和西夏对北宋边疆不断侵扰,使得民不聊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李觏作为一个关心民生、关注国家命运的士人,他的诗歌往往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担忧。 在《感秋》这首诗中,李觏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岁月蹉跎的感慨。他认为人生的际遇如同秋天的落叶,随风飘零,无法自主。同时,他也暗示了国家的命运如同季节更替,难以预测。这种深沉的情感,正是他对那个时代的忧虑和对人生百态的独到见解的体现。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