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问四料拣因而颂之 其四
人境俱不夺,东西任该抹。
七九六十三,相逢阿喇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人境俱不夺,东西任该抹"中的“人境”:指的是人物和环境的结合,这里可理解为禅宗教义中对于事物表象与实质的抽象理解。 "东西任该抹":其中"该抹"是福建一带方言,意指随意,整句意思是随其自然,不受外界干扰。
"七九六十三,相逢阿喇喇"中的"七九":可能为虚指或者指的是禅宗里的一些特殊含义,此处并未明说;"阿喇喇":一般表示惊讶或赞叹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僧问四料拣因而颂之”为题,表明了诗的题材是禅宗问答。诗人释守卓以一种从容自得的态度描绘出禅师的生活境界。
首句“人境俱不夺”描述的是一种超脱尘世的境地,即不论环境如何变化,禅师的内心都保持着一份宁静与安然。这与世俗中的人事纷扰形成了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倡导禅宗教义中摒弃杂念、心外无物的思想。
接着的“东西任该抹”进一步表达了这种超脱物外的精神追求。无论世间的事物如何改变,禅师都能以不变应万变,随顺自然,适应环境。这里作者用“该抹”一词形象地展现了禅者面对世事的无动于衷,顺其自然的态度。
接下来,“七九六十三”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数字组合。按照古人观点,七为阳数,九为阴数;六十三则寓意人的一生。这句诗意味着在阴阳交替的人生道路上,只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就能达到超越生死的境界。
最后一句“相逢阿喇喇”则是以形象的描写揭示诗的主题:通过禅修和觉悟,人们在心灵深处相互相遇。诗人用“阿喇喇”来表现内心在修行过程中所达到的豁然贯通、豁然开朗的境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僧问四料拣因而颂之 其四》是五代十国时期释守卓的一首诗。释守卓,生卒年不详,字守卓,号莲峰,法号继元,为五代时僧人。据《高僧传》载,他“幼而颖悟,早受具戒,博综群书,研几极奥”。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释守卓作为一个出家人,他在这一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这个时期,佛教在社会上地位较高,许多文人墨客都出家为僧,以求精神上的寄托。释守卓的诗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释守卓的这首诗以禅宗教义为主题,通过僧问四料拣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世间万象的观察,揭示了禅宗修行的心得体会,表达了其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佛法的信仰。这种思想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反映了人们在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