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金楼子后
牙签万轴裹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不于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千千小卷束在红色薄纱中,和王粲的作品一起付之一炬。
无法在秦始皇时代留下痕迹,这些诗篇怎会流传至今。
去完善
释义
1. 牙签:比喻书籍卷帙繁多,排列整齐。这里是形容藏书丰富。
2. 万轴:万卷图书。轴,古代书籍的轴装形式。这里形容藏书数量众多。
3. 裹红绡:用红色丝织物包裹。这里形容书籍装帧精美。
4. 王粲书:指东汉文学家王粲的著作。这里代指被焚烧的书籍。
5. 于祖龙留面目:指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祖龙,即秦始皇。面目,这里指书籍的内容。
6. 遗篇:指流传下来的诗篇。这里指金楼子的作品。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述文人墨客与诗词作品之间紧密关系的诗。诗句中透露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历史的感慨。“牙签万轴裹红绡”描绘了古人收藏书籍的场景,暗示了知识的珍贵。“王粲书同付火烧”则表达出即使才华横溢的文人也可能遭遇不测,使自己的作品失传于世。
“不于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中的“祖龙”指的是秦始皇,这句话意味着如果没有这位帝王的焚书坑儒政策,许多珍贵的古籍和文学作品将不可能流传至今。因此,诗人认为那些幸免于难的作品能流传至当下是一种难得的幸运。这首诗充分展示了作者对于文化历史传统的敬畏之心,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深思熟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