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韩伯皋佥事移湖学讲堂时倪仲深作教韩为作堂记予因赋此诗

标题包含
韩伯皋佥事移湖学讲堂时倪仲深作教韩为作堂记予因赋此诗
春风采采宫芹香,宫前泮水涵晴光。鳞鳞瓦影落晴昼,鱼自在藻鸢自翔。盛时学士多俊造,两庑弦诵声琅琅。藏修游息俨有序,丹雘炫耀联宫墙。喧啾一扫众境寂,爽垲坐阅松柽凉。吴兴先生适用材,时论已许收栋梁。悬知述作有本始,上顾宪纪司翕张。雄文师表动一世,籍湜喘汗汉走僵。昔之人品今可见,光燄万古开天章。推尊孔道赖韩氏,岿然丰刻在斯堂。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晞颜(1876-1943),原名朱熹,字希贤,号晦庵,又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他是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尊称“朱子”。 朱晞颜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朱松是进士出身,曾任秘书省校...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春天的风轻轻吹过,带来宫中种植的芹菜的香气,阳光洒在宫殿前的泮水里。屋顶上的瓦片反射着阳光,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鹰在天空中翱翔。繁荣时期,许多才华横溢的学者聚集在这里,两侧的庑殿里传来琅琅的读书声。这里是学生学习和休息的好地方,红色的漆刷在墙上,使整个建筑更加醒目。四周环境宁静,坐在凉爽的树荫下,享受着清新的空气。吴兴先生善于用人,大家都认为他能够选拔出有用之才。他的文章充满力量,受到人们的推崇。这里见证了他曾经的辉煌,他的光芒永存。这里也代表了韩愈对孔子的尊重,让人们永远铭记在心。
去完善
释义
1. 春风:春天的风;这里指美好的时光或境遇。 2. 采采:繁茂的样子。 3. 宫芹:古代宫中学士所食的芹菜。 4. 宫前泮水:泮水,古代学校前的水池;这里代指学校。 5. 涵:包含,容纳。 6. 晴光:阳光。 7. 鳞鳞:形容物体密集如鱼鳞。 8. 瓦影:屋顶的投影。 9. 弦诵:弹琴吟诗。 10. 琅琅:形容声音响亮。 11. 藏修:隐居治学;这里指学术研究。 12. 游息:游憩休息。 13. 俨:庄重;整齐。 14. 丹雘:红色颜料;这里指墙壁彩绘。 15. 炫:照耀,闪耀。 16. 联:连接。 17. 喧啾:嘈杂的声音。 18. 爽垲:高爽干燥的地方。 19. 松柽:一种松树。 20. 吴兴:地名,今浙江湖州市。 21. 适用材:合理使用人才。 22. 时论:当时的舆论。 23. 已许:已经同意。 24. 收:招收。 25. 栋梁:比喻优秀人才。 26. 悬知:预知,预料。 27. 述作:阐述儒家经典;这里指写论文。 28. 本始:根本,源头。 29. 上顾:向上看;这里指关注。 30. 宪纪:宪法和国家制度。 31. 司:主管。 32. 翕张:鼓动伸展;这里指发扬。 33. 雄文:气势磅礴的文章。 34. 师表:老师的榜样;这里指教育的楷模。 35. 籍湜:人名,南宋著名文人。 36. 喘汗:出汗如喘气。 37. 僵:死亡。 38. 昔之人品:过去的人物品质。 39. 光燄:光芒;这里指名声。 40. 天章:天赐的篇章;这里指儒家的道德教化。 41. 推尊:推崇尊重。 42. 孔道:孔子之道,即儒家学说。 43. 韩氏:人名,指韩愈。 44. 岿然:高大独立的样子。 45. 丰刻:丰富的刻画;这里指丰厚的历史记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朱晞颜描绘韩伯皋佥事移湖学讲堂的情景并赞美其贡献的作品。首句以“春风采采宫芹香”起笔,描绘出学堂环境的优美与春天气息的浓厚,展现出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接着,诗人描述了“宫前泮水涵晴光”的画面,意味着学子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接受阳光的照耀和滋润。接下来的诗句如“鳞鳞瓦影落晴昼,鱼自在藻鸢自翔”,则进一步体现了学堂环境的生机盎然和和谐安宁。 接下来,诗人开始讲述学者们的风采以及他们在学堂中学习的气氛。如“盛时学士多俊造,两庑弦诵声琅琅”,表达了当时学术繁荣的景象,那些杰出的学子们充满自信地在讲堂上尽情歌唱。紧接着的“藏修游息俨有序,丹雘炫耀联宫墙”则是展现了学者的认真求学精神,他们生活规律、秩序井然,而书院的红墙金瓦则更显气派庄重。 后面的诗句“喧啾一扫众境寂,爽垲坐阅松柽凉”,表达了诗人对于讲堂环境的美好感受。他在这种肃静的氛围下感受到了凉爽舒适的感觉,并通过松柏树的形象,再次强调了学子们坚忍不拔的精神风貌。 最后一部分,诗人赞美了韩伯皋的贡献,称其为“吴兴先生适用材”,他的伟大文章和高尚品德被人们传颂,“上顾宪纪司翕张”一句是对他治学严谨的高度评价。同时,诗人还表达了人们对韩伯皋的重视,认为他的成就使后人敬仰不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朱晞颜的《韩伯皋佥事移湖学讲堂时倪仲深作教韩为作堂记予因赋此诗》创作于明朝时期。在这首诗的创作期间,朱晞颜生活在一个繁荣而动荡的时代。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也伴随着战争和政权更迭带来的社会动荡。 在诗人朱晞颜的生活中,他曾担任过许多职务,其中包括国子监祭酒等要职。他的一生都在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但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在与作者相关的时代背景下,明代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文人士大夫们的地位也日益提高。然而,随着权力的集中和社会矛盾的加剧,士人阶层的分化也越来越严重,这使得朱晞颜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