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蕙
居然丈夫质,嶷嶷萧艾中。自非铅华种,桃李若为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事实上,这些男子气概的品质,在众多的庸庸碌碌之辈中脱颖而出。如果他们没有天然的美德,那么桃李般的容貌又该如何展示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居然:指很自然地,非常自然地。
2. 丈夫:在此处是指出众之意。
3. 质:此处指品性、品质。
4. 嶷嶷:突出、出众的样子。
5. 萧艾:喻指平凡之物或庸才。
6. 铅华:喻指外物。
7. 若为容:指与前面的"丈夫质"相对照,形象地描绘了桃李在这种情形下的尴尬。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蕙草为题,诗人通过比喻表达了自己的抱负和情操。首句“居然丈夫质”,指出蕙草具有伟岸的品质,与一般的草木不同。次句“嶷嶷萧艾中”,描述了蕙草在萧艾丛中的独特姿态,表现出其卓然不群的特点。
接着,诗人在第三、四句进一步描绘了蕙草的形象:“自非铅华种,桃李若为容。”诗人将蕙草与桃李相对比,认为它并非铅华之种,而桃李则难以与之相比。这里的“铅华”指的是浮华的事物,诗人以此表达了对蕙草朴实无华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蕙》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朱晞颜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晚期,大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战乱与动荡之中,北方的金国与南方的宋国持续交战,国家局势紧张。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朱晞颜的人生经历颇为曲折。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随着金兵南下,他的家乡遭受战乱,生活陷入困境。为了谋生,朱晞颜离开家乡,四处游历,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经历使他深刻地感受到了国家的苦难和人民的疾苦,从而激发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创作热情。
在这首诗中,朱晞颜通过对蕙草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蕙草是一种象征贞洁和高尚品质的植物,诗人以此喻指自己的情操和理想。同时,诗人也通过描绘蕙草的凋谢,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