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韶音洞

标题包含
韶音洞
曾按薰弦天一方,埽除民愠变清凉。 遗音凛凛犹闻耳,不独当年味可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晞颜(1876-1943),原名朱熹,字希贤,号晦庵,又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他是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尊称“朱子”。 朱晞颜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朱松是进士出身,曾任秘书省校...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曾经弹奏薰弦在那遥远的地方, 扫除百姓的烦恼变得凉爽宜人。 那遗留下来的乐声至今仍然清晰可闻, 不仅仅是当年的味道无法忘怀。
去完善
释义
1. 曾按薰弦:曾,曾经;按,弹奏;薰弦,古代的一种乐器,这里指代音乐。 2. 天一方:天的一个方向,这里指遥远的地方。 3. 埽除民愠:埽,扫去;除,除去;民愠,百姓的怨气。 4. 遗音:留下的声音,这里指韶音洞的音乐。 5. 凛凛:寒冷的样子,这里形容音乐的冷峻。 6. 犹闻耳:还能听到。 7. 不独:不仅仅是。 8. 当年:过去的时候,这里指韶音洞兴盛的时候。 9. 味可忘:味道可以忘记,这里指韶音洞的声音令人难以忘怀。
去完善
赏析
《韶音洞》是一首描绘音乐美感并引发思考的诗。诗人朱晞颜通过想象一场音乐的演奏,描述了音乐如何在人们的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 首句“曾按薰弦天一方”以具体的场景开篇,暗示了一场规模宏大的音乐活动。诗人使用“薰弦”这一意象,以比喻方式强调了音乐的魅力和感染力。 紧接着的“埽除民愠变清凉”一句,表达了音乐对于听众的影响——它能驱散人们心中的烦恼和忧虑,给人们带来平静和愉悦的感受。这里的“清凉”并非指实际的温度变化,而是指心灵上的慰藉。 第三句“遗音凛凛犹闻耳”中,诗人提到音乐的余音仍在耳边回荡,这意味着音乐的影响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即便是在表演结束后,听众仍然可以感受到它的魅力。 最后一句“不独当年味可忘”则是对音乐的赞美。诗人的意思是,这种美好的感受不仅仅是属于当年的回忆,即使是现在也能够让人回味无穷。这里传达了一种超越时间的艺术体验,使得音乐的美好成为永恒的存在。 整首诗将音乐视为一种抚慰人心、跨越时空的艺术形式,通过对音乐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朱晞颜的《韶音洞》诗创作于明代,具体年代难以确定。此时正值晚明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兴盛。 朱晞颜生活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热衷于文学和艺术。然而,他的一生并不平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科举制度是士人进身的主要途径,但朱晞颜在科举道路上屡遭挫折,未能如愿考取功名。这使他对现实产生强烈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在这一时期,朱晞颜通过游历名山大川,结交文人墨客,抒发自己的情怀。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展现出深沉的人文关怀。这首《韶音洞》便是他在游历过程中的心灵写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