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鄞县半山亭和郑宣使韵

标题包含
鄞县半山亭和郑宣使韵
曾向钟山酹夜台,几因登览首频回。高人已逐飞凫去,此地还应化鹤来。古碣迷漫横断草,闲花颠倒卧苍苔。我来俛仰成今古,分付城头角自哀。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晞颜(1876-1943),原名朱熹,字希贤,号晦庵,又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他是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尊称“朱子”。 朱晞颜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朱松是进士出身,曾任秘书省校...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曾经向钟山致敬夜色中,因为多次登山而回首。高人已经跟随着仙鹤远去,这里应当也会迎来新的仙人。古老的石碑被杂草遮盖,悠闲的花朵在青苔上倒卧。我来到这里思考古今变化,只好让城楼上的号角声自我悲鸣。
去完善
释义
1. 曾向钟山酹夜台:曾,曾经;向,面对,朝向;钟山,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东郊的一处风景名胜,亦称蒋山、北山;酹,把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起誓;夜台,指坟墓,此处借用汉初张良的"魂魄离散,随钟山之下”故事,表达对古人的敬仰之情。 2. 几因登览首频回:几,几次;因,因为;登览,登山游览;首频回,形容多次回首顾盼。 3. 高人已逐飞凫去:高人,这里指的是道行高尚之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的好友;逐,追随;飞凫,飞行的野鸭,比喻离去之人。 4. 此地还应化鹤来:应,应该;化鹤,字面意思为变成仙鹤,隐含的含义是期待友人再度归来。 5. 古碣迷漫横断草:古碣,古代的碑刻;迷漫,迷茫而分散;横断草,指野草横生在古碑上。 6. 闲花颠倒卧苍苔:闲花,野花;颠倒,交错混乱;苍苔,泛指绿色的青苔。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登山游览的诗。诗人通过描述自己曾到过的钟山以及眼前的鄞县半山亭景象,表达了时光流逝、人事无常的感慨。诗人在钟山上夜祭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而此刻又登上半山亭一览美景。诗句中的“首频回”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在的感慨。 接下去的几句,诗人提到高人离去和化鹤归来,象征着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轮回。眼前的古碣被断草覆盖,闲花躺在青苔上,这些景象也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无常。 最后两句中,诗人表达了自己在此情境下的感悟:俯仰之间,古今已变。他似乎在告诉城头的角声,让它尽情悲鸣,因为这就是世间常态。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鄞县半山亭和郑宣使韵》是南宋诗人朱晞颜的一首题咏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具体年份未详。 在这个时期,朱晞颜作为一位有才华的文人,曾担任过朝廷官员,对政治和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的关注。然而,他在官场上的遭遇并不如意,曾多次被贬谪。这些经历使得他更加关注民间疾苦,也对当时的政治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内外矛盾激化。一方面,北方金国的侵略使得南宋疆域不断缩小,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另一方面,朝政腐败,官僚集团争权夺利,百姓生活困苦。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朱晞颜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国家和民众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政治现实的批判。 在这首《鄞县半山亭和郑宣使韵》中,朱晞颜通过对半山亭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对郑宣使的敬意和对友情的珍视。这首诗歌不仅展现了朱晞颜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在那个时代的忧国忧民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