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岩
天斲神剜不记年,洞中风景异尘寰。
江波荡漾青罗带,崖石虚明碧玉环。
地接三山真迹在,天连合浦宝珠还。
重来恍似乘槎到,惭愧云门夜不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漫长岁月的雕琢与磨练,这里的风光变得如此美好独特,迥然不同于尘世。江水潺潺,就像一条青色的丝带飘荡在水中;山岩险峻,表面如白玉般晶莹剔透。这片土地恰好在三座仙山的交界处,拥有真正的神秘遗迹。而天空仿佛与海边相连,海上珍宝珠光灿灿,光彩照人。故地重游时,我感觉自己像是乘坐木筏来到这仙境,这美轮美奂的地方令我叹为观止,即使夜晚的云门也不忍关闭,只愿留下我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去完善
释义
《伏波岩》朱晞颜:
1. 天斲神剜:形容自然界鬼斧神工的雕琢力量。
2. 尘寰:尘世,人世间。
3. 江波:江河的水流。
4. 青罗带:比喻清冽的江河如青翠的绫罗绸缎。
5. 虚明:虚幻不明的样子。
6. 碧玉环:比喻周围环绕着翠绿的山峦。
7. 三山:此处的“三山”指的是神话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8. 真迹:此处指神仙居住的仙境遗迹。
9. 合浦宝珠:传说中合浦产有一种名叫夜光珠的宝物。
10. 乘槎:槎指木筏;乘槎有顺流而下,自由自在的意思。
11. 云门:中国佛教禅宗五大宗派之一。
去完善
赏析
《伏波岩》是宋代诗人朱晞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诗人在游历伏波岩时,被其独特的景致所震撼,从而创作了这首诗。
首联“天斲神剜不记年,洞中风景异尘寰”,描述了伏波岩的悠久历史和不凡风采。诗人用“天斲神剜”来形容伏波岩的形成,强调其鬼斧神工般的自然之美。而洞中的风景则与俗世不同,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颔联“江波荡漾青罗带,崖石虚明碧玉环”,进一步描绘了伏波岩周围的景致。江水如青罗带般荡漾,而崖石则犹如碧玉环般通透,形象生动,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颈联“地接三山真迹在,天连合浦宝珠还”,诗人巧妙地运用了神话传说,使诗更具深意。伏波岩与三山相连,象征着仙境与人间的联系;而合浦宝珠的传说,则增添了神秘的氛围。
尾联“重来恍似乘槎到,惭愧云门夜不关”,表达了诗人重游此地时的感受。他感觉自己仿佛乘坐仙槎来到了仙境,而云门夜的景象更是让他感叹不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伏波岩》是宋朝诗人朱晞颜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伏波将军马援的英勇事迹和壮丽的江山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马援的敬仰之情和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朝时期,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在这个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文人墨客纷纷涌现,诗歌创作成为社会风尚。朱晞颜作为一位爱国诗人,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国家、民族和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
在创作这首诗时,朱晞颜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因为才华横溢而被排挤,失去了官职。然而,这并没有磨灭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在这段时间里,他常常游览名山大川,寻找灵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伏波岩》,借以表达对马援等历史英雄的敬仰以及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此外,这个时代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时期。北方的辽金势力不断侵扰中原地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朱晞颜通过赞美马援等英雄人物,表达了民众渴望和平、期待国家强大的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