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十九首 其十七
孟冬寒气至,草木多凋萎。抚景悲吊影,感妾芳妍时。笑颦俱有情,入目分妍媸。以色事君子,色故宠即衰。况当避妍初,会少多别离。久间不获写,梦寐或见之。私衷苦未竟,晨色已熹微。愿逐塞上风,和寒入君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冬天的寒冷到了,许多花草树木都凋谢了。看着这个景象,我感到悲哀,回想我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你的笑容和皱眉都充满感情,让人难以忘怀。人们会因为你的美貌而喜欢你,但当你容颜不再,宠爱也会随之减少。更何况我们应该保持距离,避免过分亲密。我们见面的时候并不多,但我经常在梦中见到你。我希望自己能像草原上的风一样,给你带来一丝温暖。
去完善
释义
1. "孟冬":农历十月的别称。
2. "凋萎":植物因失去水分而枯死。
3. "抚景":观赏景物。
4. "吊影":形单影只的忧伤情绪。
5. "感妾":对亡妻的哀思。
6. "芳妍时":喻指妻子美貌的青春年华。
7. "笑颦":笑与皱眉,指喜怒哀乐之情。
8. "入目分妍媸":看起来美丑分明。
9. "以色事君子":用美丽来侍奉君子。
10. "色故宠即衰":美貌会随时间流逝而失宠。
11. "避妍初":躲避美丽的诱惑。
12. "会少多别离":欢聚时刻很少,分离的时刻居多。
13. "久间":长久的离别。
14. "不获写":无法抒写。
15. "梦寐":梦境。
16. "私衷":内心深处的想法。
17. "苦未竟":痛苦尚未消解。
18. "晨色":早晨的阳光。
19. "熹微":光线暗淡。
20. "愿逐":希望跟随。
21. "塞上风":边塞的风。
22. "和寒":带着寒冷。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拟古十九首·其十七”,描绘了在寒冷冬天中,诗人对景物、情感和人生的深切体悟。诗的前两句,“孟冬寒气至,草木多凋萎”,以孟冬的寒冷之气与凋零的草木,象征自然界的凋零景象,为整首诗铺垫了一个萧瑟的氛围。
接下来,诗人通过“抚景悲吊影,感妾芳妍时”来表达对过去的怀念之情。这里的“抚景”与“吊影”是相互对应的两组动作,分别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反思和对当下的感慨。其中“感妾芳妍时”,意味着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这种情感在此后的诗句中被深化,如“笑颦俱有情,入目分妍媸”,生动地描述了人与物的美好和短暂。
随后,诗人通过“以色事君子,色故宠即衰。况当避妍初,会少多别离”四句来阐述人生无常的哲理。他以红颜易逝的现象为例,揭示出世间万物的兴衰轮回,以及人们因离别而聚散无定的现实。这其中充满了深沉的人生智慧。
最后,诗人以“久间不获写,梦寐或见之。私衷苦未竟,晨色已熹微。愿逐塞上风,和寒入君衣”来表达自己对挚爱的思念和祝愿。此处的“久间不获写,梦寐或见之”表达出诗人长期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只能在梦境中找寻安慰的无奈情绪;“私衷苦未竟,晨色已熹微”则暗示诗人的愿望尚未达成,却已年华老去。结尾两句,“愿逐塞上风,和寒入君衣”,诗人借由塞上的寒风将温暖和关怀带给对方,充分展示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情厚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朱晞颜的《拟古十九首 其十七》是南宋时期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朱晞颜正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当时的南宋政权刚刚建立不久,面临着金人的侵略和内部的纷争。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深感世事无常,对个人命运充满了忧虑。
朱晞颜生活在南宋文人墨客聚集的地区,受到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他关注民生、关心国家命运。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诗人以拟古的形式表达了他对历史变迁的思考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