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书况 其一

标题包含
书况 其一
十载风尘倦往还,细看巾帽一汍澜。愁多白发三千丈,路折青泥百九盘。丘嫂漫嗤仪舌在,故人谁惜范袍寒。天涯多少驱车客,不信人间行路难。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晞颜(1876-1943),原名朱熹,字希贤,号晦庵,又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他是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尊称“朱子”。 朱晞颜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朱松是进士出身,曾任秘书省校...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经过十年的辛勤奔波,我重新审视我的帽子和头巾,它们已经沾染了沧桑。忧愁使我生出三千丈的白发,路途曲折难行,仿佛有无数次的坎坷波折。丘嫂似乎对我的口才表示嘲讽,而老朋友们也不再关心我的冷暖。天底下的行旅者何其多,我不相信世上真的有那么多的艰难困苦。
去完善
释义
1. 书况:指作者的内心情感与境况。这里是《书况》诗的第一首。 2. 朱晞颜:作者,宋朝诗人,生平不详。 3. 风尘:这里比喻世俗纷扰,也可理解为奔波劳碌的生活。 4. 倦往还:厌倦了来来往往的奔波生活。 5. 巾帽:头巾和帽子,这里用来表示士人的身份。 6. 一汍澜:形容河水起伏不平。这里用河水波动比喻人生起伏。 7. 白发三千丈:化用李白《秋浦歌》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里用来形容忧愁使得头发变白。 8. 青泥:道路泥泞。这里用来形容道路曲折难行。 9. 丘嫂:指孔子的弟子子游。据说子游曾经嘲笑孔子说:“我听说可以凭着言语取得官职,你的口才很好,为什么还需要自己驾车四处奔走呢?” 10. 仪舌:原意是指讲究礼仪的言论,这里用来指代空口无凭的言辞。 11. 范袍寒:这里指东汉名士范滂清贫的穿着。“范袍”是唐朝韩愈的诗句,用来称赞范滂高洁的品质。 12. 天涯:天地的尽头,这里用来表示遥远的地方。 13. 驱车客:指四处奔波的人。 14. 人间行路难:借用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这里用来表示世路的艰难。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朱晞颜的《书况 其一》,表达了诗人在长时间漂泊中产生的疲惫和无奈之情。首联“十载风尘倦往还”意味着诗人经过十年的沧桑漂泊,深感疲惫。次联“细看巾帽一汍澜。愁多白发三千丈,路折青泥百九盘。”描述了诗人久经磨难的形象,头发已白,足迹遍布天涯。 第三联“丘嫂漫嗤仪舌在,故人谁惜范袍寒。”以诗人的经历为线索,表现了他与亲友间的冷漠与疏远。尾联“天涯多少驱车客,不信人间行路难。”则表达出诗人在饱经风霜后的感慨,面对苦难仍能坚定地前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书况 其一》是明代诗人朱晞颜所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在书房里的所见所思,表达了他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和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书况 其一》大约创作于明朝中期,这个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为文人墨客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朱晞颜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他的家族世代为官,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因而形成了他儒雅博学的人格特质。在他的后半生,由于宦途不顺,他曾一度隐居于家乡的书斋之中,潜心研究学问,这也为他创作这类富有哲理的诗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与作者有关的时代相关背景知识。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成就丰富多彩,尤其是诗歌领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杨慎、唐寅等。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文人墨客们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现象的见解。同时,这个时期的中国也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许多文人在诗歌中表现出超脱尘世的思想。朱晞颜作为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他的诗歌自然深受这些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