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井陉

标题包含
井陉
寒压岁峥嵘,山阴日少晴。败眠鸡小梗,劝坐火多情。便面堪长路,牵头破老兵。谁教恋升斗,尽室此途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寒冷的冬夜里风雪交加,山阴地带阳光稀少。勉强入睡的小鸡子总是辗转反侧,只有热情的火炉劝慰着人们坐下。这是一次漫长的旅程,带头的老兵们披荆斩棘。是谁让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依依不舍?是这艰难跋涉中相互扶持的家人。
去完善
释义
1. 陉:xíng,山脉中断的地方。这里指井径山脉; 2. 岁峥嵘:形容岁月过得飞快,光阴荏苒; 3. 山阴:山的北面; 4. 败眠鸡:喻疲于奔命,不得安宁; 5. 小梗:小的阻塞; 6. 便面:行走时用的面具; 7. 长路:漫长的道路; 8. 牵头:牛或驴的牵引物; 9. 破老兵:年纪大的士兵; 10. 升斗:形容数目很少; 11. 尽室:全家。
去完善
赏析
《井陉》是唐代诗人刘涛的一首五言诗。井陉是中国古代的一座著名关隘,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西部,因其地势险要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首诗以井陉为背景,描绘了战争时期百姓艰难跋涉的情景,表达出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同情。 首联“寒压岁钱峥嵘,山阴日少晴”,通过对时令景象的描绘,渲染了艰苦寒冷的氛围。寒岁即寒冬时节,峥嵘形容山高峻貌,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山势陡峭。山阴指山的北面,由于北方阳光照射时间短,故曰“日少晴”。这一联通过描绘群山之间阴暗寒冷的景象,为下文揭示主题做好了铺垫。 颔联“败眠鸡小梗,劝坐火多情”,以鸡的“败眠”和小梗(指烧火的柴草)“劝坐”,形象地表现了百姓生活的困苦。败眠鸡是指母鸡在冬天不能下蛋,因营养不良而睡眠状态不佳;小梗则是百姓用来烧火取暖的材料。这些细节都传达出战争中百姓生活的艰难与无奈。 颈联“便面堪长路,牵头破老兵”,通过描述老兵牵着牛走在崎岖山路上的情景,进一步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坚韧。便面原指中国传统的山水画,这里可以理解为用山水画的意境来形容漫长的征途;牵头的破老兵则是战争岁月里的幸存者,他们仍然需要继续前行。 尾联“谁教恋升斗,尽室此途行”,发出了深沉的感慨:是谁让百姓陷入战乱,使他们离家背井,跋涉于漫长的征程呢?升斗原本指计量粮食的器具,这里可以引申为生计。全句意思是说,是战争让百姓舍弃家园,踏上漫长的逃亡之路。 总之,《井陉》这首诗通过对战时节百姓艰辛生活的描绘,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坚韧,表现出诗人关注民生疾苦、悲天悯人的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井陉》是明代诗人刘涛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述了井陉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地理特征。在创作过程中,作者采用了严谨的格律和平易近人的语言,使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据考证,该诗大约创作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此时正是明朝中晚期,社会矛盾日益加剧,边疆问题频发。在这样的背景下,刘涛作为一位关心国事的文人,时常关注民生、社会等问题。他游历山水,体察民情,写下许多诗篇,以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井陉》一诗描绘了井陉地区的山川景色和交通状况,反映了当时当地民众的生活风貌。井陉地区地处河北西部,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井陉成为重要的军事防线,而沿途的交通要道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对时代的敏感性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虽然他的作品并未直接批判现实,但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我们仍能感受到作者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忧虑。这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在面对社会动荡时的心态变化和历史责任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