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观秋潮

标题包含
观秋潮
八月西风嘘沆瀣,长江协候肆澎湃。 钱塘王气天所钟,非为子胥逞灵怪。 海门三山缥缈青,双练夹岸奔雷霆。 蛟龙鼋鼍匿形影,银涛雪浪翻沧溟。 踏浪群儿惯行险,出没波心旗闪闪。 须臾潋滟潮信平,荡漾渔舟千万点。 天低暮霭袭人衣,游子兴尽各云归。 独有骚翁看不足,吟到夜月扬清辉。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徐集孙"的相关信息。可能您提供的信息有误,或者这个人物在公开资料中的知名度不高。如果您能提供更多详细信息,我会尽力帮助您查找相关信息。
去完善

译文
八月的西风轻拂着银河之水,长江的气势澎湃不已。 杭州是天命之所在,并非因伍子胥的神力显现。 海上的三座神山如梦如幻,两边的水流奔腾犹如雷霆万钧。 潜伏在水中的蛟龙和龟鼍都藏匿了身影,但翻滚的白浪依旧在浩渺的海洋中翻涌。 勇敢的少年们经常在汹涌的浪潮中冒险,他们的旗帜在波心中闪烁。 片刻之后潮水渐渐退去,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出现了成千上万的渔船。 天空昏暗,傍晚的雾霭扑面而来,旅客们都带着满足的心情各自归家。 只有那多情的诗人觉得看不够,他借着月光继续挥洒他的才情。
去完善
释义
《观秋潮》徐集孙: 1. 八月西风嘘沆瀣:农历八月的秋风和白露。 2. 长江协候肆澎湃: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处波涛汹涌。 3. 钱塘王气天所钟:钱塘江涌潮的历史悠久,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4. 非为子胥逞灵怪:不是伍子胥施展神力形成的奇特景观。 5. 海门三山缥缈青:钱塘江入海口的三座岛屿若隐若现,呈现青色。 6. 双练夹岸奔雷霆:江面宽阔如同两条激流,湍急奔腾的声音犹如雷霆万钧。 7. 蛟龙鼋鼍匿形影:形容钱塘潮壮观之极,连江底的蛟龙鼋鼍都藏起了身影。 8. 银涛雪浪翻沧溟:巨大的潮水如同一片片白雪浪花,翻滚着海浪。 9. 踏浪群儿惯行险:经常涉足江河的孩子们熟悉这种危险环境。 10. 出没波心旗闪闪:他们还在激浪中来回穿梭,挥舞的旗帜闪闪发光。 11. 须臾潋滟潮信平:很快水面就会变得平静,形成一波波涟漪。 12. 荡漾渔舟千万点:众多渔船开始在水面上悠然航行。 13. 天低暮霭袭人衣:夜幕低垂,雾气朦胧。 14. 游子兴尽各云归:游客们看完壮观的潮水后各自回家。 15. 独有骚翁看不足:只有诗人才会对这景象流连忘返。 16. 吟到夜月扬清辉:一直欣赏到明月当空,江潮披上银色月光。
去完善
赏析
《观秋潮》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观潮者的激动心情。首联描述了八月西风的景色,以及长江、钱塘江的波澜壮阔。颔联以“钱塘王气”起笔,表明此景并非因为子胥显灵而致,而是天地造化的鬼斧神工。颈联具体描绘了海门的壮丽、双练夹岸的激荡,以及龙鲛龟鼍的神秘隐匿。尾联则展示出孩子们在浪潮中自由自在地嬉戏,渔舟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翩翩起舞的画面。结尾部分,低垂的暮霭提醒人们已到归期,惟有诗人仍沉浸在美景之中,吟咏不已,直至夜月升起,照亮江面,诗人仍在观赏、歌唱。整首诗生动地刻画了大潮来临时的震撼景象,也表现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秋潮》是南宋诗人徐集孙的一首描绘江潮景象的佳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乱,民众疾苦之际。徐集孙,一位关心民生、有着强烈忧患意识的文人墨客,亲眼目睹了国家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的现实。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他借《观秋潮》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众苦难的同情。 此时,江南地区战火不断,江河流域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民生疾苦,劳动人民在沉重的赋税和战乱压迫下艰难生存。面对这样的现实,徐集孙在诗中巧妙地将江潮景象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以“独立小桥头”的视角展现了社会底层民众的苦难生活。通过描写秋天的江潮涌动的画面,抒发了对国运的忧虑以及对民众疾苦的关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