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南潭

标题包含
南潭
匝岸青芜掩古苔,面山亭树枕潭开。 有时弦管收筵促,无数凫鹥逆浪来。 路入龙祠群木老,风惊渔艇一声回。 人传郭恽多游此,谁见当初泛玉杯。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周围绿意盎然,古老的青苔遮掩了岸边。山脚下的小亭和树木正对着清澈的潭水。 有时候,弦乐和管乐声在宴席上渐渐消失。无数的野鸭和水鸥迎着波浪飞来。 沿着山间小路,可以找到那古老的龙祠,周围的树木显得古老而庄重。风吹过渔船,发出回响。 人们都说郭恽曾在这里畅游,但是又有谁能见证他当年泛舟饮酒的时光呢?
去完善
释义
《南潭》:唐代诗人李昌符创作的一首描绘南潭景色的诗歌。 1. 匝岸青芜:匝,环绕;青芜,即青草,这里指岸边长满青草的地方。 2. 古苔:苔藓植物,这里形容古老的苔藓。 3. 面山亭树:面对山水的亭子和树木。 4. 枕潭开:枕,靠着;潭开,指水面开阔的潭水。 5. 弦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代指音乐。 6. 筵促:筵,宴席;促,催促,这里指结束宴席。 7. 凫鹥:凫,野鸭;鹥,鸥鸟,这里指的是在水面上飞翔的水鸟。 8. 逆浪来:逆浪,迎着波浪;来,飞来。 9. 龙祠:祭祀龙的祠堂。 10. 群木老:群木,众多的树木;老,古老。 11. 风惊渔艇:惊,惊吓;渔艇,渔船。 12. 一声回:一声,一次声响;回,回响。 13. 郭恽:唐朝文人,与李昌符同时期,擅长游山玩水。
去完善
赏析
《南潭》这首诗描绘了位于南方的一处静谧潭水的美景。诗人李昌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呈现出一幅生动、立体的画面。 首联“匝岸青芜掩古苔,面山亭树枕潭开”,描述了潭边的景色。诗人在这一联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树木生命,使其仿佛成为了潭水的守护者,与山、水相依相伴,展现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此外,这两句诗还运用了色彩对比,以“青”、“古”两色将潭边的植被进行了区分,使画面的层次感更加丰富。 颔联“有时弦管收筵促,无数凫鹥逆浪来”,通过描述宴会场景以及水中生物的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元素。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弦管”和“筵促”这两个词汇,形象地描绘出人们尽情欢宴的场景,同时也表现出潭水的热闹氛围。而“逆浪来”的描述则使得画面更具动感,使得整个场景更显生机盎然。 颈联“路入龙祠群木老,风惊渔艇一声回”,视线转向了远离宴会的龙祠和渔艇。这里诗人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突出了道路的幽深和风吹过渔艇的声音。这种声音的捕捉使得画面在热闹与静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尾联“人传郭恽多游此,谁见当初泛玉杯”,诗人引用了郭恽的故事,以此来表达对古人的怀念以及对繁华盛世的感慨。这种历史的回忆,使得整首诗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也使得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 总之,《南潭》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水乡画卷。诗人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成功地传达了内心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南潭》是唐代诗人李昌符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年)。 此时,正值安史之乱后,大唐盛世已过,政治逐渐走向腐败和混乱。虽然皇帝力图改革,但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问题仍然严重存在。唐朝文学在这段时期得到了繁荣发展,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在这个时期留下了他们的诗篇。 诗人李昌符在这首《南潭》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他对于生活境遇的思考和对故乡的眷恋。他与许多唐朝文人一样,虽有满腹才华,却始终怀才不遇。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的理想抱负并未得到实现,只能将心中的情感寄托在诗歌之中。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