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取春归去,馀情寄、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里天天都在西湖边喝醉,散漫地度过时间。我的马儿熟悉这条路,即使在这样的景象中也依然走得矫健。红白相间的杏花在春风里飘香,吹动的箫声和击打的鼓声萦绕在树丛之间,绿叶掩映下的杨柳下挂满了秋千。
明媚的天气里,暖风十里,游人如织,那些美丽女子头发上的花朵宛如云鬓。湖面波光粼粼,犹如彩色的绸缎,画船悠悠载着春天的脚步离去,而我却把自己的心情寄托在湖水与湖烟之上。明天我还要在这里再续昨日的残酒,寻找那远去的记忆和美梦。

去完善
释义
1. 一春:春天。 2. 费:花费。 3. 买花钱:购买花的费用,喻指玩乐消费。 4. 日日:每天。 5. 醉:沉醉,陶醉于。 6. 湖边:此处特指西湖边。 7. 玉骢:骏马。 8. 惯识:熟悉。 9. 西湖: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位于杭州市区西部。 10. 骄嘶:昂首嘶鸣,形容马儿得意的样子。 11. 沽酒楼:卖酒的酒楼。 12. 红杏:杏树开花时的颜色为红色,象征繁荣。 13. 香中:香气之中。 14. 箫鼓:萧瑟的鼓声,寓意热闹与喧嚣。 15. 绿杨:绿色的柳树。 16. 影里:阴影之中。 17. 秋千:一种传统的游乐设施,常见于春季。 18. 十里:泛指很长的距离。 19. 丽人天:美丽的女子聚集的地方。 20. 花压鬓云偏:头顶的花束压得两鬓的秀发向一侧偏斜。 21. 画船:装饰精美的游船。 22. 载取春归去:载着春光离去。 23. 馀情:未了的情意。 24. 湖水湖烟:水面上如烟雾般的薄薄水汽。 25. 明日:明天。 26. 重扶残醉:再次找回之前残存的酒意。 27. 来寻:来找。 28. 陌上:田间的小路上。 29. 花钿:用花制成的首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好景象和人们的游乐活动,以细腻的手法展现了西湖的美景和游人如织的热闹场面。俞国宝巧妙地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让人感受到春天里的生机与活力。
首句“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点明了季节和人们游赏的活动。春天到来,西湖边的人们纷纷前来欣赏美景,购买各种美食和美酒。接下来的“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描述了骏马在熟悉的道路上驰骋,提醒着人们这里曾是古代士大夫们游玩的胜地。
下阕的开头“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形象地描绘了春日里丽人们盛装打扮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紧接着的“画船载取春归去,馀情寄、湖水湖烟”则传达了人们在尽情游玩后将春天的美好寄托于湖水、湖烟之中,寓意着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但留下了无尽的回忆。
结尾两句“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既是对未来再次相聚的美好期待,也是对春光易逝的感慨。整首词节奏明快,语言生动,充分展示了江南水乡的春天风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出自南宋著名词人俞国宝之手。此词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公元1195年前后),正是俞国宝担任临安府幕僚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他亲历了社会的风云变幻和百姓生活的艰辛,这也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灵感来源。
在南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频仍,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至临安一带,使得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然而,这种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深深的忧虑。统治阶层内部的争斗,以及外部的强敌压境,使这个时期的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背景下,俞国宝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同情心,写下了这首描绘当时社会现实的《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
在这首词中,俞国宝通过描述一位繁华都市中的歌女,反映了当时社会中贫富差距的现实。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歌女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的民生疾苦。这首词不仅是俞国宝个人情感的寄托,更是他对时代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