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数声乌鹊。院宇寒萧索。杨柳梢头秋过却。无叶可供风落。
可人犹有芙蕖。向人冷澹妆梳。云外征鸿过尽,夕阳依旧平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几声乌鸦和喜鹊啼叫,院落显得寒冷而萧条。秋天已经过去了,杨柳枝头已经没有叶子供风吹落。虽然如此,却还有美丽的荷花(芙蕖)在寒风中依然优雅。它们不追求热闹,就像是一位清淡妆束的美人,静静地向人展示自己的美。远处的大雁飞过了,夕阳依旧照在那片荒芜的草原上。

去完善
释义
乌鹊:指乌鸦与喜鹊两种鸟类。
院宇:院子里的房子,这里指作者居住的地方。
寒萧索:寒冷的萧条景象。
杨柳:一种常见的树木,枝条柔软,可以编成各种器物。
梢头:树枝的顶端。
秋过却:秋天已经过去。
可人:使人满意或喜欢的人物或事物。
芙蕖:荷花,这里指的是荷花的美丽姿态。
向人:面向他人,这里指荷花展示出美丽的姿态。
冷澹妆梳:指荷花的朴素妆容。
云外:高空之中,形容距离很远的地方。
征鸿:远飞的大雁。
平芜:平坦的原野。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清平乐》,以"数声乌鹊"起兴,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杨柳凋敝的图景。在这样的环境中,唯有荷花依然傲然独立,展现出了"向人冷澹妆梳"的风姿。而远方的征鸿飞过,夕阳西下,留给人们的依然是那无尽的草原。
这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独到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杨柳梢头秋过却"一句,暗示了时光的流逝,表达了人生无常的感慨。而"可人犹有芙蕖"则表现了诗人对荷花的喜爱,以及对生命力的赞美。"云外征鸿过尽,夕阳依旧平芜"两句,则借远方的征鸿和夕阳,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豁达态度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整首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的独特才情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平乐·双峰叠障图》是宋代词人俞国宝的一首词作。此词创作于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年)。在这期间,俞国宝官至尚书郎,由于他的文采和才情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因此他的生活还算安逸。然而,在那个时期,北宋灭亡已有百年之久,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北方国土沦陷,百姓生活在战乱之中,痛感山河破碎。这种时代背景下,俞国宝虽然身处庙堂之上,但他的心中始终牵挂着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在观赏画作时,他不禁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描绘祖国大好河山、寄托忧国忧民之情的词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