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大水
天公哀此生人苦,潸然出涕洒下土。
五昼五夜涕不已,平陆成河山作渚。
是方为邑本霔下,今者之变顷未覩。
何止人家水半扉,或压或溺遍处所。
举家老稚几为鱼,夜乘一叶投山坞。
虽知此邦祸可免,颇念吾庐欹莫拄。
朝登山巅聊放目,流尸蔽江可胜数。
何处奔洪之所挤,一旦至斯辜非汝。
天公用是涕愈流,阳侯正自喜且舞。
我愿天公且收涕,忧之反伤亦奚补。
但令老眼开日月,苍生自然得安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空的神灵悲悯世人之苦,泪如泉涌降于大地。
五天五夜泪流不止,平地变河流丘陵成湖泊。
此处原为低洼之地,如今变化前所未见。
大水满溢淹没了门户,许多人淹死和窒息。
全家老少几乎丧命,夜晚乘小船逃往山区。
虽然知道此地灾祸能避,心念家园倾斜无法支撑。
清晨登高山遥望四方,河中漂浮的尸体不可胜数。
洪水冲到哪里挤到哪里,无端遭受灾难的非你一人。
天空的神灵因此泪如泉涌,水流之神正在欢喜舞蹈。
我祈愿神灵停止流泪,过分担忧反倒无助于事。
但愿我能看到阳光普照的日子,百姓们就能自然而然地安居下来。
去完善
释义
1. 潸(shān)然:流泪的样子。
2. 五昼五夜:连续五天。
3. 不已:不断。
4. 平陆:平坦的土地。
5. 河:黄河。
6. 山作渚:高山变为平地。
7. 是方:这里。
8. 本霔(shù)下:地势较低。
9. 今者之变:指洪水灾害。
10. 顷未覩:刚刚发生。
11. 水半扉:水位淹到门窗的一半。
12. 或压或溺:被水淹没或冲走。
13. 山坞(wù):山间的平地。
14. 吾庐:我的房子。
15. 欹(qī)莫拄:倾斜不堪。
16. 登:攀登。
17. 山巅:山顶。
18. 聊:姑且。
19. 放目:放眼望去。
20. 流尸:漂流的尸体。
21. 蔽江:遮住了江河。
22. 可胜数:数不胜数。
23. 朝:早晨。
24. 阳侯:传说中的河流之神。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名为《辛丑大水》,其主题为描绘洪涝灾害对民众造成的苦难与哀痛。诗人滕岑用强烈的情感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对受灾民众的关切和对天灾的愤怒。
诗人开篇直接以“天公哀此生人苦,潸然出涕洒下土”展现出洪水灾害的巨大破坏力。紧接着“五昼五夜涕不已,平陆成河山作渚”进一步强调洪水带来的时间持续性和地理改变。接下来的“是方为邑本霔下,今者之变顷未覩。何止人家水半扉,或压或溺遍处所”则细致入微地描述了洪灾的实际影响:居民的家门被淹,人员受到压迫甚至溺亡。
在描写了灾情之后,诗人又刻画了受灾群众逃生的画面:“举家老稚几为鱼,夜乘一叶投山坞”。其中的“虽知此邦祸可免,颇念吾庐欹莫拄”表达了作者对于家园倒塌的担忧,同时深化了诗人内心情感的复杂度。
诗的末尾部分中,“朝登山巅聊放目,流尸蔽江可胜数。何处奔洪之所挤,一旦至斯辜非汝。天公用是涕愈流,阳侯正自喜且舞”从更高的视角观察灾难场景,并对引发洪水的地质因素进行质疑,通过对比天公与阳侯(神话中的河流之神)的态度,展示了作者内心的愤怒与不平。
全诗结束于“我愿天公且收涕,忧之反伤亦奚补。但令老眼开日月,苍生自然得安堵”,表达出诗人对灾害中人们的深切同情,以及他对未来恢复的信心。整体来看,这首诗充满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深厚的同情之心,将洪灾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令人印象深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辛丑大水》是南宋诗人滕岑于公元1241年(辛丑年)创作的诗歌。此时正值宋理宗时期,南宋王朝内忧外患,政治腐朽,国力日渐衰弱。滕岑以高洁的品行和卓越的文才受到朝廷重视,但壮志难酬,只能在地方官任上为民谋利。
那年夏天,长江流域发生罕见的水灾,农田、村庄被淹没,百姓生活困苦。滕岑目睹了这一惨状,痛心疾首地写下了这首诗,抒发对民生疾苦的忧虑和对国家治理不善的愤懑。他以深沉的情感和生动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以及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