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
草,草。
折宜,看好。
满地生,催人老。
金殿玉砌,荒城古道。
青青千里遥,怅怅三春早。
每逢南北离别,乍逐东西倾倒。
一身本是山中人,聊与王孙慰怀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草,草:万物生长的象征。
折宜,看好:应折草时,选择最佳时机。
满地生,催人老:绿色遍野,生命繁荣但时光催人。
金殿玉砌,荒城古道:繁华都市与荒废的过往景象相映成趣。
青青千里遥,怅怅三春早:绿意盎然的美好景象,却带着春天的惆怅。
每逢南北离别,乍逐东西倾倒:每当面临离别的时刻,心情难以承受。
一身本是山中人,聊与王孙慰怀抱:在山水间生活的人,只能安慰自己及他人的情感。
去完善
释义
草:即指草本植物,这里以草喻人生短暂。
折宜:适宜的采摘或修剪,比喻在适当的时机做出决定。
看好:观察好,留意好,亦即把握时机。
金殿玉砌:金碧辉煌的宫殿,玉石砌成的台阶,这里代指富贵繁华之地。
荒城古道:荒废的城堡和古老的道路,这里代指衰败之地。
青青千里遥:绿色原野广袤无际,形容辽阔的景色。
怅怅三春早:春天早至,使人心生惆怅,感慨时光易逝。
每逢南北离别:每当有离别的时候。
乍逐东西倾倒:一下子随着东西方向的方向改变而倒下,这里形象地描绘了离别时的心情。
一身本是山中人:我原本是山中之人,与世无争。
聊与王孙慰怀抱:仅仅是和王孙公子们一起,互相慰藉心中的愁绪。
去完善
赏析
《草》这首诗通过描绘草木的繁盛与衰败,展现了自然界的循环更替。诗中提到的“草”既是生机盎然的象征,也是时光流逝的标志。诗人通过对草的生长和衰亡的观察,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离别的哀伤。
首句“草,草。”用重复的手法强调了对草的关注,为下文铺垫了情感基调。接下来的“折宜,看好。”描述了草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暗示了人们对草的喜爱和尊重。
接着,诗人在“满地生,催人老。”两句中揭示了草的生命力旺盛,同时又感叹时间的无情。紧接着的“金殿玉砌,荒城古道。”则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历史的变迁和世事的无常。
然后,在“青青千里遥,怅怅三春早。”这两句中,诗人再次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和对生命的向往。然而,春天的美好总是短暂的,正如人生的青春年华,转瞬即逝。因此,诗人在接下来的“每逢南北离别,乍逐东西倾倒。”两句中,又表现出了离别时的无奈和忧伤。
最后,诗人以“一身本是山中人,聊与王孙慰怀抱。”收尾,表达了作为山野之人,希望通过这些草来慰藉离别之情。整首诗在情感上呈现出一种起伏变化,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生活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草》是唐朝诗人张南史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此时,唐代国势昌盛,文化繁荣,被誉为“贞观之治”后的另一个高峰时期。然而,在这个时期,宦官权势逐渐增长,政治斗争日趋激烈,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
张南史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的作品往往表现出对世俗纷争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他曾在朝为官,但因不齿权臣的争斗而辞官归隐,过着远离尘嚣的生活。在这样的心境下,他写下了《草》一诗,借草的形象抒发了自己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心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