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寄静虚上人云门

标题包含
寄静虚上人云门
寒日白云里,法侣自提携。 竹径通城下,松门隔水西。 方同沃洲去,不自武陵迷。 髣髴心疑处,高峰是会稽。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寒冷的冬日里,蓝天白云映衬着这片静谧的世界。同伴们手提竹杖,一路并肩前行。我们沿着竹林小径走到城市边缘,又隔着一条河流,来到了松树门旁。正如我们即将前往沃洲一样,我们要寻找的不是桃花源那样的迷失之境。我们的心中仍有疑虑,就像是在攀登会稽的高峰时所感到的那样。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寄静虚上人云门:诗题,表示这首诗是写给一位名叫静虚的僧人的,云门可能指他的住处或者寺庙的名字。 2. 寒日白云里,法侣自提携:这句描绘了在寒冷的冬日,白云缭绕的景象中,僧人结伴同行,互相扶持。 3. 竹径通城下,松门隔水西:竹子和小径暗示了寺庙的清静,松树和门则代表着寺庙的庄严。 4. 方同沃洲去,不自武陵迷:沃洲是一个与佛教有密切联系的地方,这里表示诗人想和静虚上人一起去那里;武陵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意为未知的世界,诗人表示自己不会被这个未知世界迷惑。 5. 髣髴心疑处,高峰是会稽:这句表达的是心中疑惑时,明白的高峰便是会稽山,象征着坚定的信仰。
去完善
赏析
《寄静虚上人云门》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质朴,以景寓情,形象地描绘了修道的境界。诗的前两句“寒日白云里,法侣自提携”,通过冬日阳光、白云等意象,展现了一幅静谧美好的景象,表达了修行者内心的平静和坚定。接下来三句“竹径通城下,松门隔水西。方同沃洲去,不自武陵迷”,描绘了幽静的竹林小路、清澈的水面,以及修行者走向沃洲的情景,体现了他们超脱尘世纷扰的精神追求。最后两句“髣髴心疑处,高峰是会稽”,用会稽山的高峻来表达修行者们对于真理的追求,展现了他们对心灵的探索和对道义的坚守。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依托,通过对静虚上人云门的赞美,传达了作者对修道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真谛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静虚上人云门》是唐朝诗人张南史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6年)。在这个时期,张南史的生活并不平静。他曾在长安任职,后因与权臣不合而辞官回乡。尽管如此,他依然保持着对诗歌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当时的唐朝社会,佛教文化盛行,许多文人墨客都与僧人交好,探讨佛学、禅宗等思想。张南史也不例外,他与静虚上人云门有着深厚的友谊。这首《寄静虚上人云门》便是他们之间交往的见证。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在人生低谷时的心态。尽管生活中充满了挫折和困难,但他仍然保持乐观的态度,相信人生的美好。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正是那个时代文人墨客所共有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