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书事奉寄中书李舍人
儒服山东士,衡门洛下居。
风尘游上路,简册委空庐。
戎马生郊日,贤人避地初。
窜身初浩荡,投迹岂踌躇。
翠羽怜穷鸟,琼枝顾散樗。
还令亲道术,倒欲混樵渔。
敝缊袍多补,飞蓬鬓少梳。
诵诗陪贾谊,酌酒伴应璩。
鹤膝兵家备,凫茨俭岁储。
泊舟依野水,开迳接园蔬。
暂阅新山泽,长怀故里闾。
思贤乘朗月,览古到荒墟。
在竹慙充箭,为兰幸免锄。
那堪闻相府,更遣诣公车。
蹇足终难进,嚬眉竟未舒。
事从因病止,生寄负恩余。
不见神仙久,无由鄙恡祛。
帝庭张礼乐,天阁绣簪裾。
日色浮青琐,香烟近玉除。
神清王子敬,气逐马相如。
铜漏时常静,金门步转徐。
唯看五字表,不记八行书。
宿昔投知己,周旋谢起予。
祇应高位隔,讵是故情疎。
为报周多士,须怜楚子虚。
一身从弃置,四节苦居诸。
柳发三条陌,花飞六辅渠。
灵盘浸沆瀣,龙首映储胥。
北海樽留客,西江水救鱼。
长安同日远,不敢咏归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身穿儒雅衣冠的齐鲁书生,居住在洛阳的陋巷里。
他在旅途中四处漂泊,屋子里只剩下古籍文书。
边境战争的日子临近,有德之人纷纷寻找避世之所。
他隐身避世,心无旁骛,致力于自身道德修养。
孔雀翠绿的羽毛关爱着失意的鸟儿,王孙公子们关心着世间的散木。
期望回归大道自然,与渔夫樵夫共同生活。
穿着破旧的衣服却不愿意修饰,阅读诗书陪伴着贾谊,饮酒作伴是应璩。
修筑兵械防备敌人,积攒果实应对歉收岁月。
把船停在郊外的河流上,开门迎接园中的新鲜蔬菜。
暂时沉浸在新的山水之间,怀念故里的温暖怀抱。
渴望见到有才德的贤能之士,浏览古迹到达荒凉的废墟。
作为竹子的代表谦虚学习,如同兰花般不愿被移除。
却无法适应相府的高位,更不愿去公车门寻求差使。
腿瘸最终无法前进,眉头紧皱未曾舒展。
因为疾病而选择隐退,过着背信弃义的生活。
已经很久没有遇到神仙了,心里没有了狭隘的想法。
皇帝在朝廷设立礼仪和音乐,在天阁中绣花穿着的官员。
太阳的颜色洒在皇宫的窗格上,香烟弥漫在宫殿内。
神清气爽的王献之,气势磅礴的马相如。
铜漏计时寂静无声,金门前踱步悠然。
只关注五言诗歌的创作,不再注意官方的书信。
昨晚睡得很晚,今天一大早就开始写作,把所感所想寄托在文字之中。
应该是因为地位悬殊而无法亲近,怎能说是故人之情疏离了呢?
告诉你这些是为了提醒你,要珍惜友情。
一个人已被世人抛弃,四季更替内心酸楚。
柳树在三条小路上发芽,花朵飘落至六辅渠。
月亮在水面泛起涟漪,龙头的影子投射在军事储备处。
北海的酒宴留下客人,西江的水救助鱼儿。
同样的日子在长安相隔遥远,无法表达思念故乡的心情。
去完善
释义
1. 儒服山东士:指穿着儒服的山东读书人,这里指的是作者自己。
2. 衡门洛下居:在洛阳的简陋居所。
3. 风尘游上路:行走在风尘仆仆的道路上,指四处奔波。
4. 戎马生郊日:战争发生在城郊的日子,这里指战乱时期。
5. 贤人避地初:有才能的人刚开始避难。
6. 翠羽怜穷鸟:翠羽鸟怜悯陷入困境的鸟儿。
7. 琼枝顾散樗:琼枝树照顾那些不成才的树木。
8. 敝缊袍多补:破旧的衣服需要多补丁。
9. 飞蓬鬓少梳:头发凌乱没有梳理。
10. 鹤膝兵家备:兵家用鹤膝弓来准备战斗。
11. 凫茨俭岁储:贫苦年间用凫茨果储备食物。
12. 在竹慙充箭:竹子自愧不能做箭。
13. 为兰幸免锄:兰花侥幸未被锄头挖除。
14. 那堪闻相府:难以听闻宰相府的消息。
15. 天阁绣簪裾:天上的楼阁装饰着华丽的衣冠。
16. 青琐:皇宫门窗上的装饰图案。
17. 王子敬: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
18. 马相如: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
19. 八行书:书信。
20. 宿昔投知己:过去就投靠了知己。
21. 高位隔:地位高的人与自己相隔很远。
22. 楚子虚:楚国的大夫子虚,这里比喻作者自己。
23. 四节:四季。
24. 柳发三条陌:柳树发芽的三条道路。
25. 花飞六辅渠:花朵飘散在六辅渠道。
26. 灵盘浸沆瀣:祭坛浸泡着露水。
27. 龙首映储胥:龙首石映衬着仓库。
28. 北海樽留客:以北海的酒招待客人。
29. 西江水救鱼:用西江的水拯救鱼儿。
30. 长安同日远:与长安的距离一样遥远。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作者生平游历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慨。诗中描绘了战乱时期,人们纷纷避地的情况。诗人张南史以儒士的身份出现,表现出一种淡薄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他游历四方,结交贤达,谈诗论道,悠然自得。同时,他也关注民生疾苦,关心国家大事。
这首诗的艺术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战乱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国家的忧虑。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使本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早春书事奉寄中书李舍人》是唐朝诗人张南史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肃宗至德年间(756-758年)。在这个时期,安史之乱爆发,整个国家陷入了战乱之中。张南史作为一名文人,对于国家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深感忧虑。
在创作这首诗时,张南史正担任中书舍人的职务,负责朝廷的文书处理工作。他在这个岗位上尽职尽责,为国家分忧解难。然而,面对战乱的现实,他也深感个人的力量有限,无法挽救国家的命运。因此,他将这种忧虑和感慨化为诗句,寄托在对朋友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关心之中。
此外,这个时期的唐朝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南史的诗作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反映了他对这个时代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同情心,描绘出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自己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