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月,月。
暂盈,还缺。
上虚空,生溟渤。
散彩无际,移轮不歇。
桂殿入西秦,菱歌映南越。
正看云雾秋卷,莫待关山晓没。
天涯地角不可寻,清光永夜何超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亮,月亮,
暂时圆满,接着又缺。
它生于苍茫天空,倒影在无尽的海洋中。
它的光彩无边无际,圆缺轮回不停息。
从桂殿到西秦,从菱歌唱响之地到南越。
正在欣赏云雾间秋天的景色,不要等到关山消失在曙光之中。
天涯海角,无法寻觅。
它的清光在永夜里,如此超越一切,难以琢磨。
去完善
释义
"月":指月亮。
"暂盈,还缺":描述了月亮的圆缺变化。
"上虚空":指月亮高挂在天空。
"生溟渤":"溟渤"原指海,这里代指人间,"生溟渤"表示月光洒向人间。
"散彩无际":形容月光普照大地的景象。
"移轮不歇":比喻月亮不断地移动,发出光亮。
"桂殿入西秦":"桂殿"指月宫,"西秦"指长安,这里描绘了月光从月宫洒到长安的景象。
"菱歌映南越":"菱歌"指江南水乡的音乐,"南越"指南方地区,这句形容月光照耀南方的景象。
"正看云雾秋卷":在秋天的夜晚欣赏云雾般的月光。
"莫待关山晓没":不要等到天亮,错过欣赏月亮的机会。
"天涯地角不可寻":形容月亮在地平线以下,难以找到。
"清光永夜何超忽":描写月光在夜间永恒存在,光辉闪耀。
去完善
赏析
《月》是一首描绘月亮的诗歌,全诗以月亮为主线,通过对月亮的观察和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首句“月,月”开门见山地突出了主题,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天空中的明月。接下来的“暂盈,还缺”则是对月亮阴晴圆缺的形象描述,表达了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感慨。
第三句“上虚空,生溟渤”则从空间的角度展现了月亮的神秘与宏大,让人感受到宇宙的无垠和生命的渺小。接下来“散彩无际,移轮不歇”进一步描绘了月亮的光辉洒满大地,不断移动的景象,给人以无尽的美感。
第五句“桂殿入西秦,菱歌映南越”则以两地为背景,通过月亮的照耀,展现出一幅南北交融的美丽画卷。而“正看云雾秋卷,莫待关山晓没”则提醒人们珍惜当下,把握时光,不要等待错过美景。
最后两句“天涯地角不可寻,清光永夜何超忽”则通过对月亮的赞美,表达了诗人追求永恒的精神境界,希望借月光之力,照亮人生的道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月》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时值公元742年至756年。这个时期,唐朝进入了鼎盛阶段,经济、文化和艺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与此同时,宫廷内部斗争激烈,政治腐败严重,为唐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张南史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在这首《月》中,他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同时,他也暗示了当时的人们在面对繁华盛世背后的危机时的无奈和悲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