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
竹,竹。
披山,连谷。
出东南,殊草木。
叶细枝动,霜停露宿。
成林处处云,抽笋年年玉。
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
却寻庾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竹子,竹子。
穿透山峰,绵延山谷。
从东南方向生长出来,与其他植物不同。
叶子纤细,枝条摇曳,承受着霜露的洗礼。
竹林如云,竹笋如玉般美好。
风吹过,它们随风起舞,争相比美;水滋养,它们更加绿意盎然。
庾信小园的竹子,让人心旷神怡。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披山,指竹子漫山遍野地生长。
2. 连谷,指竹子沿着山谷延伸。
3. 东南,指我国东南部地区,这里气候适宜竹子生长。
4. 殊草木,指竹子与众不同,具有独特的美。
5. 霜停露宿,指竹子在寒冷的环境中依然挺拔。
6. 成林处处云,形容竹子茂密如同云雾般。
7. 抽笋年年玉,竹笋每年都茁壮成长,如同宝玉般珍贵。
8. 天风乍起争韵,形容风吹竹叶的声音和谐悦耳。
9. 池水相涵更绿,指竹子倒映在池塘水中,使水质显得更加碧绿。
10. 庾信小园,指南朝著名文学家庾信的园林。
11. 对数竿心自足,诗人面对竹子,心中感到满足和宁静。
去完善
赏析
《竹》这首五言古体诗描绘了竹子生长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带给人们的美感享受。诗人用简练的语言刻画了竹子在山谷间蔓延的壮观景象,突出其与一般草木的区别。紧接着,以“叶细枝动,霜停露宿”来展现竹子坚韧的品质。随后描述竹子生长的密集和竹笋的鲜嫩,赋予了诗意盎然的景象。最后通过“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的生动描写,展现了竹子自然美好的画面。在尾联部分,诗人找到了昔日文学家庾信的小园,那里有翠竹几竿,让人内心平静而满足。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细致的描绘,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对生活的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竹》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6年),这一时期唐朝正处于盛世末期,社会繁荣稳定。然而与此同时,由于政治斗争和权力争斗,社会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在这种背景下,文人墨客们开始关注社会现实,通过文学作品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忧虑。
诗人张南史在这首诗中通过对竹子坚韧不拔的品质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高尚品质。他一生波折,经历了宦海沉浮,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用诗文表达自己的理想和对人生的看法。
在那个时代,竹子被视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代表着文人墨客们的气节和风骨。因此,诗人以竹为题材,通过描绘竹子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状况,来表达自己的情操和对人生的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