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春望赠皇甫补阙
闲园柳绿井桃红,野径荒墟左右通。
清逈独连江水北,芳菲更似洛城东。
时看雨歇人归岫,每觉潮来树起风。
闻道金门堪避世,何须身与海鸥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宁静的公园绿意盎然,柳树摇曳,桃花灼灼。田野的小路连接着两侧的无名废墟。清澈的水流从江北的远方潺潺流淌,鲜花盛开如同洛阳城的盛景。时常看到雨后人们像山一样归来,也常常感受潮水来临时树木带来的微风。据说黄金之门是可以让人避世的,又何必一定要与海鸥一般生活在海边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江北:长江以北的地区。
2. 春望:春天的景象。
3. 赠:送给。
4. 皇甫补阙:唐朝官员,负责监察官员的失职行为。
5. 闲园:指安静的园林。
6. 柳绿:柳树的绿色。
7. 井桃红:桃花的红色。
8. 野径:野外的小路。
9. 荒墟:荒废的村落。
10. 左右通:形容道路四通八达。
11. 清逈:清澈深远。
12. 连江水北:连接长江的北岸。
13. 芳菲:花朵盛开的美景。
14. 洛城东:洛阳城的东边,这里指的是美好的景色。
15. 雨歇:雨后初晴。
16. 人归岫:人们回到山中的家。
17. 潮来:潮水涌来。
18. 树起风:风吹过树梢。
19. 闻道:听说。
20. 金门:皇宫的金门,这里是比喻官职的高贵。
21. 堪:可以。
22. 避世:逃避世俗纷争。
23. 何须:何必需要。
24. 身与海鸥同:与海鸥一样自由自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的视角,看到的一片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闲园柳绿井桃红,野径荒墟左右通”两句,展示了春天的闲静和生命的活力。接下来的诗句则表达出自己对于自然和人世的领悟:清迥的江水北,芳菲的洛城东,分别代表诗人的孤独和繁华的世界,而眼前的景色正好体现了这种对比。然后,诗人通过观察雨歇、潮来的自然现象,感受到了自然的变化无常,同时也隐含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思考。最后的两句,诗人暗示了自己虽然没有与世隔绝,但却可以在心灵上做到超然物外,达到内心平静的境界。整首诗表现出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知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理解,展示了他的人生态度和哲学观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江北春望赠皇甫补阙》是唐代诗人张南史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大约在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至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之间。
在这个特殊时期,张南史的生活际遇也发生了变化。他原本是江南地区的一名官员,但由于战乱,被迫逃往江北避难。在江北的日子里,他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也对国家的命运感到担忧。
当时,唐朝正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的大部分地区陷入战火,百姓流离失所,国家经济遭受严重打击。此外,外部势力如吐蕃、回纥等也在趁机蚕食唐朝的疆土。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南史深感责任重大,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文来唤醒人们的爱国情怀,共同为国家命运而努力。
因此,在这首诗中,张南史通过对江北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乱的忧虑和对国家的关切。他希望皇甫补阙能和他一起,为国家的和平与繁荣贡献力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