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崔中丞中秋月
秋夜月偏明,西楼独有情。千家看露湿,万里觉天清。
映水金波动,衔山桂树生。不知飞鹊意,何用此时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明月照亮了秋天的夜晚,只有西楼才有独特的风情。千家人家都在观赏露水湿润的美景,仿佛能感受到那广阔天空中的清爽。水面倒映着月光的金波,山间的桂树也开始生长。不懂飞鹊的用意,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要发出惊恐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和:作诗与原诗相唱和。 崔中丞:姓崔的中级官员。
西楼:古代建筑中的一种楼阁。这里指赏月的地方。
千家:众多的家庭,形容人多的景象。
露湿:露水湿润了大地。
万里:形容距离远。
金波: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像波动的水波一样闪闪发光。
桂树:一种常绿乔木,属于樟科,叶子对生,花期长,是中国的珍贵树种。
飞鹊:指喜鹊。
何用:为什么需要。
去完善
赏析
本诗借中秋明月展现作者心境。首联“秋夜月偏明,西楼独有情”点出正值中秋,明月如盘;而作者在高楼之上,独自欣赏这美景。接下来,“千家看露湿,万里觉天清”描绘了家家户户共赏明月,清晰地看到露水湿润大地,似乎能感觉到天空的清新。接下来的两联,分别以波光粼粼的水面和笼罩在山间的桂树展现出月亮的美丽。尾联则通过鹊儿无缘无故地受到惊吓,反衬出周围环境的宁静,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崔中丞中秋月》是唐朝诗人张南史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6年),这个时期正是唐朝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张南史作为一位文人士大夫,他的生活充满了诗酒唱和、官宦游历。然而,在他的内心世界中,却对人生无常、命运多舛有着深深的感慨。在中秋月圆之夜,这种感慨更为强烈。
当时,唐朝社会风气开放,文人墨客们热衷于写诗吟咏,以抒发内心的情感。而中秋赏月这一习俗,也成为了唐代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契机。张南史通过描绘中秋月亮的美好景象,表达了人们对团圆、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