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
王母妆成镜未收,倚栏人在水精楼。
笙歌莫占清光尽,留与溪翁一钓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王母娘娘化妆还未结束,她的镜子还没收好,她靠着栏杆站在水晶楼上。不要夺走所有的月光,留给那位在溪流边钓鱼的老人吧。
去完善
释义
《中秋月》注释:
1. 王母妆成镜未收:形容月亮如镜子一般明亮。王母,此处指代月亮。
2. 倚栏人:倚靠在栏杆上的人,这里指赏月之人。
3. 水精楼:用水晶装饰的楼房,这里指明亮的月光照耀下的建筑物。
4. 笙歌:用笙和歌唱颂赞美月夜,此处指喧闹的音乐。
5. 清光:清澈的光辉,此处指月光。
6. 溪翁:隐居在山野的老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节的美好景象。诗人巧妙地将神话传说中的王母娘娘与现实中的普通人相提并论,使原本遥不可及的神明变得亲切而富有生活气息。王母妆成镜未收,暗示月亮宛如一面镜子,反映出世间的种种美好;倚栏人在水精楼则刻画了人们在水晶般的月光下享受佳节的画面。
诗人认为,应该让这样美好的月色留给钓鱼的老者,让他们在宁静的夜晚享受这份独特的宁静和乐趣。笙歌莫占清光尽,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喧嚣的反感,以及对恬静、悠然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秋月》是唐代诗人成彦雄创作的一首描绘中秋节月亮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唐朝贞观年间(公元627年-649年)。在这段时间里,成彦雄经历了科举落榜、官场失意等人生低谷。虽然他才华横溢,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文人墨客难以施展抱负,只能以诗歌抒发情感。
当时唐朝正处于贞观之治的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丰富。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仍有许多文人士子难以得到重用,他们在闲暇之余,纷纷寄情于诗画,借此来抒发胸臆,弘扬民族精神。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成彦雄通过观察中秋月圆的美景,联想到了自己人生的曲折和坎坷,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这首《中秋月》,表达了在圆月中寻求安慰、盼望团圆的美好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