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江宁
生无谐俗骨,雅性在山水。江淮与河汉,涉历非今始。暮春理轻策,忽来五千里。今陵旧陪京,严城高百雉。我行骑敝驴,落日过都市。父老为我言,未语先垂涕。六街址尚存,高台平似砥。宫阙禾黍中,瑟瑟秋风起。独有秦淮流,千年不复改。异哉秦始皇,金埋王气死。天道本好还,二世亦已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生活从来都与世俗不合拍,雅趣只在山水之间。大江南北,涉水过桥,并不是今天才开始的事情。在暮春时节整理行装,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五千里路。这里曾是先王的陪都,坚固的城墙高耸入云。我骑着破旧的驴子,在落日下穿过城市。当地的长者向我讲述往事,还没有开口就已经泪流满面。那曾经的街道遗址还在,高楼平地而起。宫殿的禾苗和黍米之中,瑟瑟的秋风正在吹起。唯有秦淮河的水流,千百年来从未改变。真是神奇啊,秦始皇的金子埋没了帝王的气运。天道本来就有善恶报应,二世皇帝也已经过去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过江宁:诗题,“江宁”指南京一带。
2. 谐俗骨:随世俗变化的性格。
3. 雅性:高雅的品性。
4. 江淮与河汉:长江和淮河,这里代指作者行游的地区。
5. 涉历:经历,这里指游览。
6. 暮春:春天最后一段时间。
7. 理轻策:整理简单的行李。
8. 敝驴:破旧的小毛驴。
9. 未语先垂涕:还未说话就先流泪。
10. 六街址:指的是明朝时南京城的六部街道遗址。
11. 高台平似砥:曾经的宫殿已经变得平坦如同磨刀石。
12. 瑟瑟秋风起:形容秋风萧瑟。
13. 秦淮流:秦淮河的水。
14. 金埋王气死:秦始皇埋金子压制天下的王者之气。
15. 二世亦已耳:秦始皇的孙子嬴胡亥继位为秦二世,在位时间很短。
去完善
赏析
《过江宁》是何绛的一首怀古诗,以长江、淮河等地理背景为依托,通过描绘暮春时节游览南京(古称江宁)的所见所闻,感叹历史沧桑变化和人类命运的无常。
首联“生无谐俗骨,雅性在山水”点明诗人个性与志趣,强调自己天生不合世俗,唯有山水之间的雅趣才是内心所向。接着,诗人描述自己在江淮河汉之间的漫游经历,表明这次来到江宁并非首次涉足这一地区。
颔联“暮春理轻策,忽来五千里。今陵旧陪京,严城高百雉”描写了诗人在暮春时分启程,不知不觉间已走过了五千里的路程。他抵达江宁这个曾经的陪都,看到城墙高耸、威严壮观。此处表现出游历的历程以及对古都的敬畏之心。
颈联“我行骑敝驴,落日过都市。父老为我言,未语先垂涕。六街址尚存,高台平似砥”展示了诗人在黄昏时分骑着破旧的驴子穿过都市的景象。他听到当地百姓讲述过去的辉煌,还未开口就已是泪流满面。虽历经岁月沧桑,但昔日繁华街道和高台的遗址仍然存在,地面平整如砥,仿佛见证了当年的盛况。
尾联“独有秦淮流,千年不复改。异哉秦始皇,金埋王气死。天道本好还,二世亦已耳”为全诗的高潮部分。诗人感慨只有秦淮河的水流千年不变,然而昔日的秦始皇也已逝去,他的埋金之举并未阻挡住王朝的衰落。诗人认为,天道的规律是善恶有报,历史的长河中,一切兴衰更迭最终都将回归于道。
纵观整首诗,何绛通过对江南地区的细致描绘,表达了个人对历史、社会以及人生无常的感悟。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思考力展现了诗词艺术的魅力,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江宁》是清朝诗人何绛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清朝康熙年间,正是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的时期。然而,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治斗争和官场腐败等问题,许多文人墨客仍然感受到现实的压抑和无奈。
何绛,字处下,江苏常熟人。他出身书香门第,年轻时曾应试科举,但因文才出众而遭忌,多次落第。在漫长的科举生涯中,何绛游历了江南各地,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性格豪放,才华横溢,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这首诗中,何绛通过描绘江宁的山水风光,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他在诗中写道:“江上秋帆看渐远,海边寒雁送将归。”这里既表现了家乡美丽的景色,也抒发了作者渴望回归故里的心情。同时,诗句中的“秋帆”“寒雁”等意象,也透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