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边使
累年无的信,每夜梦边城。袖掩千行泪,书封一尺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多年未曾寄出的信,每晚都在梦中与边城相遇。用衣袖擦去千行泪水,把这份深情厚谊封存在一封又一封的书信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遇边使:与边境使者相遇。这里指作者遇到从边疆回来的人。
2. 累年:连续多年。
3. 无的:没有消息。
4. 信:信件,信息。
5. 边城:边疆的城市。这里指作者的家乡。
6. 袖掩千行泪:用袖子遮住满脸的泪水。形容悲伤之情。
7. 书封:书信的外包装。这里指书信。
8. 一尺情:形容书信中的情感深厚。
去完善
赏析
卢殷的这首《遇边使》,以简练的文字生动描绘了诗人在久无音信、孤独盼望的情况下,突然遇到边疆使者时的激动心情。诗中“累年无的信”表达了诗人多年等待的焦急和渴望;“每夜梦边城”则传达了思念之情日益加深,以至于夜不能寐、梦中都在期盼的心情。
当终于见到使者时,诗人激动得流泪,“袖掩千行泪”表达了他内心的激动与感慨,以及对战争的忧虑和对亲人的牵挂。而“书封一尺情”则形象地展示了信中满载的深情厚意。整首诗情感真挚,引人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遇边使》是唐代诗人卢殷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初的盛唐时期。在这个时期,唐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疆域辽阔,边疆的局势相对稳定。然而,由于边境地区民族众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较大,使得边疆的局势始终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卢殷在当时是一位颇有才名的文人,他的诗词作品深受皇帝和朝廷的重视。在《遇边使》这首诗中,卢殷通过描述边疆使者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场景,表达了人们对和平与繁荣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的复杂局势和民族融合的趋势。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