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文文山
忆公泪悬河,九地无此事泻。
想公骑赤龙,请命苍梧野。
世人醉生死,翻笑独醒者。
焉知千载英,精爽皎不夜。
义士无废兴,时运有代谢。
念昔丧乱初,公骑使君马。
奋袂起勤王,忼慨泪盈把。
须臾三万众,如自九天下。
灯棋书檄交,笑语杂悲咤。
捧土障洪河,一绳维大厦。
至哉朝宗性,百折终不舍。
身北冠自南,血碧心肯化。
颜钩凛忠劲,杜诗蔚骚雅。
晋阳骨肉冤,东市刀兵解。
精诚揭天日,气魄动夷夏。
丈夫如此何,一死尤足怕。
田横老宾客,白发余息假。
有时梦岩电,意悟当飘洒。
非无中丞传,杀青自谁写。
魂归哀江南,千秋俎乡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回忆往事泪水潸然,无地可以倾诉。
想象您骑着红色的龙,向苍梧之野祷告。
世间的人们沉迷生死轮回,反而嘲笑那些清醒的人。
怎知千年后的英才,精神皎洁如同不灭之光。
正义之士无论兴衰,时代更替却永垂不朽。
回想起那个战乱之初,您骑马奔赴战场。
愤然挺身而出捍卫国家,慷慨激昂泪流满面。
顷刻间聚集三万士兵,犹如从天而降的神兵。
灯火通明、文书战报交错,欢声笑语夹杂着悲壮。
用泥土阻挡洪水肆虐,一根绳索维系着危楼大厦。
您的忠诚本性永不改变,即使历经曲折也不放弃。
虽然戴着敌人的帽子,但一颗丹心始终不渝。
您的容颜和勇气都令人肃然起敬,杜诗般的才情绽放光彩。
为您洗刷晋阳之冤屈,驱散东市的刀剑纷争。
您的赤诚感动天地,气魄撼动四海八荒。
男子汉应当如是,一缕忠魂足以震慑四方。
田横的老部下们,虽年事已高仍不屈不挠。
有时候在梦中看到闪电划过,意识到信念应该坚定不移。
虽然中丞传记流传下来,又有谁能诠释这青史留名的人生?
愿您灵魂回归哀痛的江南,在千秋万代的名祠里永受敬仰。
去完善
释义
1. 文文山:即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南宋末年著名抗元将领。
2. 忆公:指作者回忆文天祥。
3. 九地:古代神话传说中地下有九层,这里表示极度悲痛。
4. 无此事泻:无法控制眼泪流淌。
5. 骑赤龙:古人认为龙的形状不同,颜色各异,这里的赤龙代表祥瑞的神物。
6. 请命:祈求上天的启示。
7. 苍梧野:苍梧是古代楚地,这里代指远离中原的南方。
8. 世人:指普通百姓。
9. 独醒者:此处指文天祥。
10. 精爽:精神。
11. 不夜:永不消失。
12. 义士:指品行高尚的人。
13. 废兴:兴起和衰败。
14. 时运:时机和命运。
15. 有代谢:不断更替。
16. 丧乱:指战争和国家动荡。
17. 使君马:州郡长官的马匹。
18. 勤王:为国家勤勉尽力。
19. 忼慨:激昂慷慨。
20. 盈把:充满整个手掌。
21. 九天下:形容来自极高之处。
22. 灯棋书檄:指挥作战的策略和行动。
23. 悲咤:悲伤愤怒的声音。
24. 捧土障洪河:以微小之力阻挡洪水。
25. 一绳维大厦:用一根绳子支撑将倾的大厦。
26. 朝宗性:朝拜皇帝的本性。
27. 百折:多次遭受挫折。
28. 舍:停止。
29. 北冠自南:被俘的文天祥戴着北方的金冠向南行。
30. 血碧心肯化:即使血迹已经变绿,但忠诚之心永远不会改变。
31. 颜钩凛忠劲:以颜杲卿为榜样,坚定忠诚的信念。
32. 杜诗蔚骚雅:如同杜甫的诗篇一样,抒发高雅的情操。
33. 晋阳骨肉冤:指文天祥的胞弟文璧投降元朝。
34. 东市刀兵解:在东市的刑场上为正义而死。
35. 精诚揭天日:诚挚的心意直冲云霄。
36. 气魄动夷夏:其豪迈的气概震撼了各族人。
37. 丈夫如此何:身为男子汉大丈夫,能如此还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38. 田横老宾客:田横是秦末起义军领袖,后被刘邦击败自杀,五百宾客亦随之赴水而死。此处暗示文天祥的朋友也会追随他赴死。
39. 白发余息假:年老的朋友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
40. 岩电:闪电,这里指突然出现的力量。
41. 飘洒:自由飞翔。
42. 中丞传:指文天祥的事迹被后人传唱。
43. 杀青:古代制作竹简的一种方法,此处指写作。
44. 魂归哀江南:文天祥的灵魂回到哀伤的江南。
45. 俎乡社:祭祀祖先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追忆和颂扬南宋诗人、文学家、抗金名将文天祥的挽诗。邓剡通过描绘文天祥的英勇事迹,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和对生死的深刻反思。
首先,作者以“忆公泪悬河,九地无此事泻”开篇,表达了对文天祥深切怀念之情。接下来,通过想象文天祥骑着赤龙,在苍梧野祈求天命的形象,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世人醉生死,翻笑独醒者”,表达了作者对世俗无知和冷漠的不满,以及对清醒者遭受嘲笑的悲哀。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赞美了文天祥的精神不朽。他坚信,千载之下的英雄豪杰,其精神与风采依然熠熠生辉。同时,作者指出,尽管义士的兴衰与时运更迭相关,但他们的崇高品质不会磨灭。在这里,邓剡强调了对英雄的崇敬和对忠诚的理解。
随后,作者回忆了文天祥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勤王救国的壮举。“奋袂起勤王,忼慨泪盈把”描述了他满怀激情、泪满衣襟的形象,展现了他在关键时刻的不屈不挠。紧接着,描述了文天祥在短时间内聚集三万勇士的盛况,以及他们共同抵抗外敌的场景。这里,作者通过细节描绘,生动地展现了一幅悲壮的历史画卷。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邓剡进一步阐述了文天祥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他提到,文天祥具有崇高的爱国情怀和执着的信念,即使面临生死抉择,也毫不退缩。这里,作者运用了一些历史典故,如文天祥被俘后的不屈不挠,以及在狱中所作诗篇等,来突出他的忠诚品质和坚定的信仰。
最后,作者以“魂归哀江南,千秋俎乡社”结尾,表达了文天祥魂归故里的哀思,以及对他永恒的敬仰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深刻地揭示了文天祥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内涵,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和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挽文文山》是南宋诗人邓剡为悼念故友文天祥而作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1283年,正值元朝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动荡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邓剡与文天祥共同参与了抗元斗争,两人曾在赣州结下深厚的友谊。然而,局势突变,南宋朝廷在元军的进攻下逐渐瓦解,邓剡被俘,文天祥则在保护百姓撤退后壮烈牺牲。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邓剡感受到了家国的沦丧和民族尊严的失落,悲痛之中写下了这首挽诗。他以沉痛的笔触描绘了文天祥的英勇事迹和高尚品质,表达了对故友的深切怀念和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同时,他也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揭示了统治者腐败无能和民众疾苦的现实,表达了对抗战失败的不满和对未来恢复宋朝江山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