砻山
斜阳客如画,路转丛薄间。
惊禽忽冲起,似石投前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夕阳如同画卷般美丽,道路蜿蜒穿过丛林与草丛。突然,一只受惊的鸟儿冲天而起,就像一块石头投向远处的山峰。
去完善
释义
1. 砻山:古地名,位于今江西省南部。
2. 斜阳:指夕阳。
3. 客:游客,指作者自己。
4. 如:像……一样。
5. 画:画卷,这里用来形容景色美丽。
6. 路转:道路转弯。
7. 丛薄:指草木丛生的灌木丛。
8. 忽:突然。
9. 冲起:冲向天空。
10. 似:好像。
11. 石投:用石头扔。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从诗中的“斜阳”、“路转”、“惊禽”等词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欣赏之情。同时,诗人通过“忽冲起”、“似石投前山”等形象的比喻,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立体。这首诗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自然的魅力,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砻山》是南宋诗人邓剡于1275年创作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期正值宋元交替之际,元朝的崛起对南宋形成了极大的压力。此时,南宋的灭亡已经可以预见,故国情怀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萦绕在诗人的心头。
邓剡是一位忠诚于南宋的文人,他在南宋末年历任要职,但眼见国家形势日益严峻,内心充满了忧虑和痛心。在诗歌创作上,他以描绘山河风光、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见长,其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人文精神。
在《砻山》一诗中,邓剡以砻山为背景,通过对山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国家和家乡的深深眷恋。诗中的“棱层势欲摩苍穹”一句,形象地描绘了砻山的险峻气势,同时也象征了诗人坚忍不拔的精神风貌。此外,诗中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