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乱至乌岩山赠承节赵公
流水桃花又避秦,诛茅西崦结为邻。
如公尚友浮丘伯,顾我早师梅子真。
棋酒从容新里社,衣冠萧散古遗民。
他年史传收芳迹,应许牵联作隐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澈的小溪旁桃花盛开,远离了战乱与纷扰。我在西山的一角搭起小屋,成了邻居。如果您像我一样把浮丘先生当作朋友,我也早早地以梅先生为榜样和导师。在这个新的社区中,我们一起品茗下棋,悠然自得。我们身着古老的服饰,表现着古代遗民的简朴和潇洒。在将来的历史记载中,会留下我们的芳名,并视我们为隐逸之人。
去完善
释义
1. 流水桃花:指避乱时见到溪水潺缓,桃花盛开的美景。
2. 秦:这里指的是秦始皇时期。
3. 诛茅:清理杂草,开辟基址。
4. 西崦(yān):西山坡,这里指的是具体的地名。
5. 如公尚友浮丘伯:如公您应当把浮丘伯作为学习的榜样。尚友,仰慕与谁为友的意思;浮丘伯,相传为黄帝时的仙人。
6. 顾我早师梅子真:看我早就以梅子真为师了。顾我,看着我,自我感慨;梅子真,即梅福,汉代高士。
7. 新里社:新近组建的乡村组织。
8. 衣冠萧散古遗民:穿着古代的服饰,展现出疏离尘世的态度。
9. 芳迹:美好的事迹。
10. 应许牵联作隐人:后世史书在记录您的芳迹时,会提到我是您的朋友。牵联,牵连、关联;隐人,隐居之人。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诗。诗人邓剡在避乱时,来到了乌岩山,结识了承节赵公。在这里,他们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如同古人一般。诗中提到的“流水桃花”、“诛茅西崦”等词句,都是描绘这种宁静安详的田园生活景象。同时,诗人还提到了自己的朋友浮丘伯和教师梅子真,表达了他们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古人的敬仰。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避乱至乌岩山赠承节赵公》是南宋诗人邓剡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76年,正值元军攻陷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灭亡之际。诗人邓剡因战乱流离失所,逃难至乌岩山,在此结识了承节赵公。
邓剡在南宋末年的战乱时期,曾出任礼部侍郎、尚书左司郎等官职。然而,随着元朝军队南下,邓剡不得不放弃官职,与家人一起四处避难。在这个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心中充满了悲愤之情。
当时,南宋朝廷的腐朽与软弱,使得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元军铁蹄踏破山河,许多南宋官员选择投降或逃避,而邓剡却勇敢地选择了抵抗。他在乌岩山与当地百姓共同抵抗元军,并与承节赵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这首诗中,邓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他以隐逸山林的方式,表达了对朝廷无能的不满和无奈。同时,他也展示了与承节赵公之间的真挚友情,表达了他们共同抵抗外敌的决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