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坐后亭
隔帘迟日午风微,社燕惊寒未肯归。
读了丹经成默坐,时时一片杏花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隔着帘子感受春天的午后微风吹过,燕子因寒冷而迟迟不愿归来。读了丹经之后静静地坐着,偶尔会有一片杏花飘落在眼前。
去完善
释义
1. 迟日:天短日高的季节。这里指春天。
2. 社燕:燕子的别名,古人常以燕子作为春天的象征。
3. 丹经:道家修炼的书籍。这里指作者研读的道教书籍。
去完善
赏析
邓剡的《午坐后亭》以春日的阳光和春风为背景,诗人“读丹经”时看似处于一种静默的状态,实际上他时刻关注着窗外变化的世界,留意社燕的动向,感受到杏花的飘落。这种心境犹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那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尽管外界世界可能正在经历重大的变革,但诗人在内心世界里找到了平静与安宁,达到了超脱的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邓剡的《午坐后亭》创作于南宋末年,具体时间约为公元1275年左右。这一时期正值元军南侵,南宋朝廷岌岌可危之际。邓剡作为南宋末年的著名文人,曾担任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等职,后因战乱流亡江南。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
在《午坐后亭》一诗中,邓剡通过对夏日午后的亭子周围的景物描绘,表达了诗人在战乱时期对生活的感慨和对家乡的眷恋。他通过观察池塘里的荷花、蝉鸣等景象,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忧愁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此外,诗人还通过对亭子的描述,表达了对古人消夏避暑的怀念,以及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