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唐如晦二首 其二
法护何妨短,元龙故自豪。
交情如水淡,义气与秋高。
贫不沾三釜,年方见二毛。
魂兮如可返,通饮读离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法律保护又何必短暂,我就像古代的豪杰元龙一样自信。
我们之间的交情像水一样清淡,但我们的道义却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高远。
贫穷没有沾染我的灵魂,现在我才刚刚看到了人生的中点。
如果能回到过去,我愿意与你一起分享生活的辛酸和快乐,一起读书学习,一起成长。
去完善
释义
法护:指唐代杜甫所作《秋兴八首》中的"法护寺"。这里借指作者自己的住所。
元龙: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谋士陈登的字。他曾任广陵太守,治理有方,被尊为“元龙”。这里借指作者自己。
三釜:古代的一种祭品,指最低档次的祭祀,这里用来表示贫穷。
二毛:头发黑白相间,形容人的年纪已经不小了。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被誉为千古绝唱,通读此诗意味着作者十分了解这些古人的心情。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友人唐如晦的诗。诗人在开篇表达了对于友人生命短暂的哀痛,同时强调唐如晦豪放、自信的品质。接下来的两句,诗人用“交情如水淡”和“义气与秋高”来形容他们之间的友谊,这种友情虽然平淡却坚定,如同秋天的天气一般高远。
紧接着,诗人描述了唐如晦贫穷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在老年时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体现了他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诗人希望唐如晦的灵魂能够返回人间,一起畅饮、共读《离骚》,以此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挽唐如晦二首 其二》是南宋词人邓剡所作的悼亡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末年,大约在公元1275年左右。此时正值南宋抵抗蒙古大军南下的关键时期,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邓剡的人生际遇也颇有些曲折。他原本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因受辛弃疾等人的赏识而步入仕途。然而,南宋末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邓剡对现实深感失望,一度辞官回乡。在创作《挽唐如晦二首 其二》时,邓剡刚经历了丧偶之痛,挚爱的妻子不幸离世,让他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之中。
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是南宋末年,元朝兴起并迅速崛起,开始大举南下攻宋。南宋朝廷腐败无能,人民生活困苦,国运岌岌可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邓剡痛失挚爱,对国家命运深感忧虑,他在《挽唐如晦二首 其二》中表达了对挚爱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国运的担忧和对现实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