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
一春心事与谁同。
绿聚眉峰。
小楼彻夜听鸣雨,想西园、锦绣成空。
栏漾金鱼池水,钩闲紫燕帘风。
年时忻折海棠红。
来比芳容。
如今玉减香销似,怕轻寒、懒出房栊。
尘满谢娘吟卷,从教飞絮蒙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里的心事与谁共同分担呢?
绿意汇聚在眉峰之间。
小楼里彻夜倾听着雨滴声,想象那曾经的美丽花园已成一片荒芜。
池塘里的金鱼游弋在荡漾的水波中,门帘间不时传来紫燕的呢喃。
当时曾欢喜地摘下那朵盛开的海棠,用以比拟女子的姣好容颜。
而现在她已消瘦,失去了往日的芬芳,甚至害怕寒冷的侵袭,懒得走出自己的房间。
书桌上的诗篇已被尘埃覆盖,任凭柳絮在空中纷纷扬扬。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风入松:词牌名,又名“风入松慢”。
2. 万俟绍之:宋代诗人,生卒年不详。
3. 一春心事与谁同:指一年来的心事无处诉说。
4. 绿聚眉峰:形容眉头紧皱的样子。
5. 小楼彻夜听鸣雨:在小楼上整夜聆听雨滴的声音。
6. 西园:古代园林的泛称,这里指代美丽的花草树木。
7. 锦绣成空:指美好的景象已不复存在。
8. 栏漾金鱼池水:池塘里的金鱼在水面上游动。
9. 钩闲紫燕帘风:燕子在窗帘间飞翔。
10. 年时忻折海棠红:当年曾欣赏过海棠花的美丽。
11. 来比芳容:用海棠花的美貌来形容佳人。
12. 如今玉减香销似:现在就像失去光彩的海棠花一样。
13. 怕轻寒、懒出房栊:害怕寒冷,不愿离开房间。
14. 尘满谢娘吟卷:形容诗卷积满了尘埃,不再被翻阅。
15. 从教飞絮蒙蒙:任凭柳絮纷飞,毫无阻拦。
去完善
赏析
《风入松》是宋代词人万俟绍之创作的一首咏春词。这首词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情。
首句“一春心事与谁同”,点明了整首词的主题。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人们的心情也会随之变得愉快。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作者在问:“这一春天的美好时光,我能与谁一起分享呢?”这里的“谁”可以理解为作者的朋友、家人或者曾经的自己。
接下来两句“绿聚眉峰。小楼彻夜听鸣雨,想西园、锦绣成空”,描述了春天的景象。绿色的树木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而作者在小楼上彻夜倾听着春雨的声音,想象着花园里的美景已经消失无踪。这里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美景的留恋和惋惜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栏漾金鱼池水,钩闲紫燕帘风”,是对春天的进一步描绘。金鱼在水面上游动,燕子在风中飞翔,这些都是春天的美好景象。然而,这些景象也预示着春天的即将离去。
下阕开头两句“年时忻折海棠红。来比芳容。如今玉减香销似,怕轻寒、懒出房栊”,描述了作者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现在的感慨。作者回想起当年曾经欣赏过美丽的花朵,而如今却觉得自己的身体和精神都大不如前,害怕寒冷而不愿意走出房门。这里表达的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生活的厌倦。
最后两句“尘满谢娘吟卷,从教飞絮蒙蒙”,则是对未来的展望。作者表示,自己的心情已经变得沉重,就像被灰尘覆盖的诗卷一样。而外面的飞絮也变得模糊不清,这似乎象征着作者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风入松》是南宋著名词人万俟绍之所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78年左右,正值南宋时期。在那个时候,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与金国签订条约,双方达成暂时的和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国泰民安,相反,民间疾苦、民族矛盾依然十分严重。
在这个时期,万俟绍之的生活经历丰富多样。他曾经担任地方官员,对民间疾苦有所了解。他还曾参与抗金斗争,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民众的苦难。这些人生经历使他对国家命运和个人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时代背景下,南宋的文人墨客们多愁善感,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万俟绍之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词作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风入松》一词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国家民族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