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谒曾祖提刑墓

标题包含
谒曾祖提刑墓
簪缨辉映绍兴间,身后清贫陋巷颜。 犹有云仍在西浙,远思霜露拜南山。 祖风三世未应息,天道百年今好还。 欲去欲留松下路,藤花染泪路斓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绍兴年间,簪缨家族的光辉照耀四方,但身后却过着贫困简陋的生活。虽然他们仍住在浙江一带,但仍时刻思念着前往南山祭拜霜露。他们的家风已传承三代,不应轻易终止;而天道使然,他们在百年的时间里逐渐回归正途。然而,世事难料,他们徘徊在离开还是留下之间,就如同松树下的道路一样,分不清方向。而藤花却早已泪流满面,洒满了一路斑斓的痕迹。
去完善
释义
1. 簪缨:代指官宦人家。 2. 绍兴:地名,浙江绍兴,这里是借代整个南宋时期。 3. 陋巷颜:用孔子学生颜回的典故,代表清廉的品质。 4. 云仍:子孙后代。 5. 西浙:浙江省,这里也是借代万俟氏族人所在的地区。 6. 南山:这里可能是指曾祖提刑的墓地所在地。 7. 祖风:家族传统风尚。 8. 藤花染泪路斓斑:意思是走在去往曾祖墓地的路上,泪水滴在路边的藤花上,使花瓣呈现出斑驳的色彩。
去完善
赏析
《谒曾祖提刑墓》描绘了诗人扫墓祭祖时的情景和感慨。首联写祖先的显赫地位与身后清贫的反差,体现了家族世代家风的高尚;颔联通过云在、霜露等自然景象寄托哀思,表达了对先人的敬仰之情;颈联寓意家族的繁荣兴盛是天地人和的结果,表达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尾联以松下的道路比喻人生旅程,暗示人生的起伏跌宕,而藤花的斑斓则象征诗人在祭祖时心情复杂,泪水中包含了哀伤、思念和希望。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优美,展示了诗人对家族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生活的期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谒曾祖提刑墓》是南宋诗人万俟绍之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84年,正值南宋时期。在这一年里,诗人万俟绍之以祭祖为由,前往曾祖父的墓地拜祭。万俟绍之的曾祖父曾担任过提刑(一种官职),因此诗的题目为《谒曾祖提刑墓》。 这个时期的南宋正处于战乱之中,金国不断侵犯南宋边境,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万俟绍之希望通过祭祖表达对曾祖父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为国家效力,为民解忧。 在万俟绍之的生活中,他一直在努力学习和积累经验,希望能够成为一名有能力的官员,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然而,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他的理想并不容易实现。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爱。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