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游天平山白云泉

标题包含
游天平山白云泉
踏开松径几层阴,一勺寒泉洗客心。 高处天风吹面泠,险边石磴警人深。 祠尊范像香烟润,碑刻唐诗藓晕侵。 鸟道更通幽绝处,恨无足力可登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漫步在林荫小路间,泉水冷却了我的心田。 高处风迎面袭来,脚下的石头路让人警醒。 祠堂里的神像被香烟缭绕,碑上的唐诗已经被青苔侵蚀。 鸟道通向更加幽静的地方,可惜我没有足够的力气去攀登。
去完善
释义
《游天平山白云泉》是一首描绘作者游览江苏苏州市西北的天平山时的所见所感的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注解: 1. 天平山: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西北部,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因山顶平正而得名。 2. 白云泉:又称白龙泉,是位于天平山中的一处清泉。 3. 万俟绍之:南宋诗人,字子正,号庐山道士。曾任国子监主簿、秘书郎等官职。 4. 踏开松径几层阴:沿着松树遮掩的小路向上走,阳光透过树荫形成的几层阴影。 5. 一勺寒泉洗客心:用这清澈的泉水洗涤旅途中的烦恼与疲惫。 6. 高处天风吹面泠:站在高处,感受到清新的山间空气吹拂在脸上的凉爽感觉。 7. 险边石磴警人深:走在陡峭的石阶上,提醒自己要时刻小心谨慎。 8. 祠尊范像香烟润:参观天平山上的范公祠,看到供奉的范仲淹塑像,香烟缭绕,显得庄严肃穆。 9. 碑刻唐诗藓晕侵:山中的古碑上镌刻着唐朝的诗篇,青苔斑驳,显示出岁月的痕迹。 10. 鸟道更通幽绝处:通过险峻的小路,可以通往更加幽静、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方。 11. 恨无足力可登临:遗憾自己力量不足,无法攀登到更高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游天平山白云泉》的诗意在于游历天平山时的所见所感,通过描绘自然环境、历史遗迹和自身的心理活动,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联“踏开松径几层阴,一勺寒泉洗客心”,以具有层次感的松林为引子,引出神秘的泉水,隐含了一种宁静致远的境界。 颔联“高处天风吹面泠,险边石磴警人深”则表现了诗人在登山过程中,不仅欣赏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也感受到了高处的疾风和山路的危险,但这也加深了他对人生的理解。 颈联“祠尊范像香烟润,碑刻唐诗藓晕侵”则为读者展示了天平山的历史底蕴和人文风貌。 尾联“鸟道更通幽绝处,恨无足力可登临”则表达出诗人尽管已爬到顶峰,但仍然渴望攀登更高的山峰,体现了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天平山白云泉》是南宋时期著名诗人万俟绍之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50年左右,当时正值南宋初期,金兵入侵中原,战事频繁。在这种背景下,万俟绍之作为一位爱国志士,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此他的诗作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万俟绍之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他曾担任过官员,对民间疾苦有深切了解。在同时间段内,由于金兵的不断侵略,南宋朝廷被迫南迁,百姓生活困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万俟绍之的诗作往往寓含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游天平山白云泉》描绘了天平山的美丽风光和白云泉的清幽景色,但在这美丽的风景背后,隐藏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他通过游历山水,寻找心灵的慰藉,同时也希望借此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共同抵抗外敌,保卫家园。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