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冰肤玉面孤山裔。
肯到人间世。
天然不与百花同。
却恨无情轻付、与东风。
丽谯三弄江梅晓。
立马溪桥小。
只应明月最相思。
曾见幽香一点、未开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冰肤玉面:指梅花的冰清玉洁之质。
2. 孤山裔:指梅花为孤山的后裔。孤山位于浙江杭州西湖的西北角,是中国著名赏梅胜地之一。
3. 肯:愿意。
4. 不与百花同:表示梅花开放时间早于其他花卉。
5. 却恨:遗憾的是。
6. 丽谯:是古代宫殿或官署中的高楼。这里代指笛子吹奏出的声音。
7. 三弄:多次演奏。
8. 江梅:江边梅花,指孤山的梅花。
9. 只应:只因为。
10. 幽香一点:指梅花的香气。
去完善
赏析
词中“冰肤玉面孤山裔”描绘出梅花如雪的肌肤和洁白如玉的花瓣,表现出作者对梅花纯洁无暇的形象赞赏不已。 “肯到人间世”以拟人手法写出梅花并非凡花俗草,它不屑于在喧嚣的尘世争艳,而只愿在远离尘嚣的山间独自绽放。
“天然不与百花同”强调梅花独具一格的特性,不与其他花儿混同,展现出其独特的高洁品质。然而“却恨无情轻付、与东风”则反映出作者对自然界无法抗拒规律的无奈,虽有抱怨,但终究只能接受这自然界的安排。
接下来的几句则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梅花,如在晨曦中的江梅,作者曾骑马立于溪桥上观赏;面对月光下的梅花,又生出无限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曾见幽香一点、未开时”更是点睛之笔,流露出作者在欣赏盛开的梅花之余,更对含苞待放的梅花充满期待,认为那才是最美的时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虞美人》是南宋词人魏杞的一首名篇,创作于公元1205年。这一年,魏杞刚过五十岁,正值人生的黄金时期。然而,此时的南宋朝廷却在蒙古铁骑的压迫下风雨飘摇,国家命运岌岌可危。
魏杞一生沉浮宦海,历任地方官和中央要职,对国家的现状有着深刻的了解。他目睹了南宋政权的腐败、军事上的软弱以及民间的疾苦,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愤懑。因此,在创作这首词时,他以虞姬自喻,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关切。
在魏杞所处的时代,南宋正处于金蒙交替的时期。蒙古帝国逐渐崛起,不断南下侵扰宋境,而南宋政权却无力抵抗,使得民生涂炭、国势日蹙。这种历史背景下,魏杞的词作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对现实的犀利批判,成为了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遗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