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寺
开山何日事,断碣卧荒榛。
食尽僧行脚,兵来佛舍身。
烧痕侵殿址,租额累山邻。
可是天魔盛,谁能问大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何时才能铲平这座山峰?荒废的古碑躺卧在杂乱的丛林中。
僧人靠化缘过活,士兵来了佛祖也要舍身救世。
焚烧的痕迹侵蚀着殿堂遗址,沉重的田租压得四邻喘不过气。
难道是天命如此,谁又能质问天地间的大道呢?
去完善
释义
1. 开山:这里指延庆寺的创建时间。
2. 何日:哪一天。
3. 断碣:残破的石碑。
4. 荒榛:荒芜的草木。
5. 食尽:食物吃完,这里表示寺庙因饥荒而衰落。
6. 僧行脚:僧人云游四方。
7. 兵来:战争到来。
8. 佛舍身:佛教中的舍身精神。
9. 烧痕:火灾的痕迹。
10. 殿址:宫殿遗址。
11. 租额:税收的额度。
12. 天魔盛:佛教用语,指恶业的增长。
13. 大钧:天地间的主宰者,这里指皇帝或朝廷。
去完善
赏析
《延庆寺》是南宋诗人魏杞所作的一首描绘寺院景象的七言律诗。诗人以延庆寺为题材,通过对寺庙的荒废景象进行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动荡与不安。全诗结构紧凑,语言质朴,意境深远。
首联“开山何日事,断碣卧荒榛”,作者通过对延庆寺的开山历史以及断碣残碑的描绘,表现出了古寺的悠久历史和现今的破败景象。其中,“何日事”表现出诗人对往事的追索,体现了历史的沧桑感;“断碣卧荒榛”则描绘了寺院的荒凉与衰败,突显出时光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颔联“食尽僧行脚,兵来佛舍身”,是诗人对于僧人和佛祖形象的思考。这里揭示了战乱中僧人的生活困境和他们为了信仰不惜牺牲的精神面貌。诗句中的“行脚”指的是四处云游修行的僧人,表达了他们在战乱中所面临的生存问题;而“佛舍身”则表明即使面对生死存亡的危险,佛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
颈联“烧痕侵殿址,租额累山邻”,描写了战火蔓延至寺院的情景,以及周边的山林和田地遭受破坏的景象。这里表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以及对宁静祥和生活的渴望。其中,“烧痕侵殿址”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无情,“租额累山邻”则传达了农田荒芜、民生疾苦的社会现实。
尾联“可是天魔盛,谁能问大钧”,诗人借“天魔盛”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与关切。在作者看来,这些社会问题并非个人所能解决,而是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然而,面对如此严重的社会危机,又有谁能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呢?这句诗透露出诗人深深的无奈与哀伤。
总体而言,这首《延庆寺》通过对寺院景象的描绘,展现了南宋时期社会环境的不安与动荡,以及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诗人以其深沉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使这首诗成为了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浓厚艺术价值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延庆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南宋时期的古刹,历史久远,被誉为“江南第一禅林”。诗人魏杞,是南宋末年的著名文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学习诗词歌赋,才华横溢。
在宋理宗时期,魏杞曾担任过朝廷的官员,但因性格刚直不阿,不愿意与权臣同流合污,于是辞官回乡,过上了隐居的生活。这一时期,他游历了杭州周边的山水名胜,包括延庆寺,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美景和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作品。
延庆寺所在的杭州地区,此时正处于南宋末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但魏杞在这个特殊时期,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保持高尚的品质,以诗歌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他在游览延庆寺时,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延庆寺》,以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