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山
两峰争起入云层,半属虚空半属僧。
斜日满山人到少,任蕃去后我来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两座山峰争相崛起,直冲云霄,一半属于天空,一半属于寺庙的僧人。夕阳洒满山间,游客稀少,任凭他人离去,我依然选择攀登。
去完善
释义
1. 巾山:位于中国浙江省临海市,因形似头巾而得名。
2. 两峰:指巾山的两座山峰。
3. 争起:争相耸立。
4. 云层:云雾缭绕的山间。
5. 半属虚空:意指一半属于虚无飘渺的仙境。
6. 半属僧:意指另一半属于佛家弟子生活的寺庙。
7. 斜日:傍晚的夕阳。
8. 人到少:游人稀少。
9. 任蕃:唐代诗人,曾任台州刺史,著有《登巾山亭诗》。
10. 去后:离开后。
去完善
赏析
薛师石的这首《巾山》以诗人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巾山的美丽景色。首句“两峰争起入云层”形象地表现了巾山的雄伟壮丽,山峰高耸入云,犹如两个巨人争夺天空的主权。第二句“半属虚空半属僧”则暗示出巾山的另一面——佛教圣地,山峰的一侧属于世俗的虚空世界,而另一侧则是属于僧侣的宁静禅院。
接下来的“斜日满山人到少,任蕃去后我来登”则表达了诗人在游览巾山时的感慨。夕阳西下,整个山脉沐浴在金黄色的余晖中,然而游人稀少,使得诗人不禁怀念起了曾经在此驻足的任蕃。虽然任蕃已离去,但薛师石仍然前来登山揽胜,领略巾山的秀美风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巾山》是南宋诗人薛师石创作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78年至1185年间,这是薛师石活跃于诗坛的时期。在南宋时期,浙江地区山水秀丽,文人墨客喜欢结伴游览,薛师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了这首赞美巾山的诗篇。
薛师石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家族世代为官,但到了他这一代家道中落。尽管如此,薛师石依然热爱文学创作,尤其在诗歌方面有着较高的造诣。他在南宋时期与陆游、杨万里等著名诗人交好,共同推动了南宋诗歌的发展。
在《巾山》这首诗中,薛师石通过对巾山风景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他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山、水、树、鸟等自然元素赋予了人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此外,他还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巾山的雄奇壮观,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总之,《巾山》这首诗是薛师石在南宋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还反映了南宋时期文人墨客对山水风光的热爱与崇尚。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