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赠奭山人

标题包含
赠奭山人
何人养道得如君,房接高楼半入云。 山地栽梅寒蘂瘦,瓦炉留火夜香熏。 看经寻义心逾静,默坐观身耳不闻。 莫道门前是廛市,须知喧寂此中分。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薛师石,字景石,号瓜庐,南宋诗人。他出生于江苏苏州,是著名文人陆游的学生。 薛师石在文学创作上有着很高的造诣,他的诗作风格独特,语言质朴,内容广泛,包括山水田园、历史人物、民间风俗等题材。他的作品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谁能够像您这样修养身心呢?房子与高楼相接,直入云霄。山地上种着梅花,寒蕊纤细,瓦制的炉子燃烧着火焰,夜晚散发出香气。阅读经典寻找其中的深意,内心更加宁静。静静地坐着观察自己,耳朵仿佛听不见任何声音。不要说门口就是闹市,要知道这里有着喧嚣与宁静的分界。
去完善
释义
1. 养道:修养道家之道,这里指修炼道家精神,实现个人精神的提升和心灵的宁静。 2. 如君:像您这样(的人)。这里是作者对奭山人的赞誉。 3. 房接高楼:房屋与高楼相接。这里用来形容寺院周围的建筑环境。 4. 山地栽梅:在山地里种植梅花。这里是作者描述寺院周围的自然景观。 5. 寒蘂瘦:寒天的花朵显得瘦弱。这里用来形容梅花在寒冷天气中的形态。 6. 瓦炉:瓦制的香炉。 7. 夜香熏:夜晚的香气弥漫。 8. 看经寻义:阅读佛经寻找其中的含义。 9. 心逾静:心情越发平静。 10. 默坐观身:静静地坐着观察自己的身体和内心世界。 11. 耳不闻:听不见外界的声音。这里用来形容作者在修炼过程中的心境。 12. 廛市:城市中的市场区域。这里用来形容寺院门前的热闹景象。 13. 喧寂:喧闹与寂静。这里用来形容寺院门前的两种不同环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赠奭山人”为题,描述了一位隐逸在山间的修道者的生活方式和境界。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人的居住环境、日常活动和精神状态,展现出一幅宁静致远的隐逸画卷。 首联中,诗人以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山人生活的向往:“何人养道得如君?”这一问句表达了诗人对山人超然物外的修道的敬仰之情。紧接着,诗人描述了山人的居住环境和活动:“房接高楼半入云,山地栽梅寒蘂瘦,瓦炉留火夜香熏。”诗人通过描述山人的住房、种植梅花和点燃熏香等细节,展现了山人远离尘嚣、静心修炼的生活状态。 颔联中,诗人进一步展示了山人的精神世界:“看经寻义心逾静,默坐观身耳不闻。”这两句诗表明,山人通过阅读经文来寻找智慧,使心灵得到宁静;在静坐时,他能观察自己的身体,达到内心的平静。这里诗人传达了山人深入修炼的过程,体现了他的悟性和定力。 最后,诗人以山人的态度和生活环境的关系作为结尾:“莫道门前是廛市,须知喧寂此中分。”这里的“廛市”指的是繁华的城市,而“喧寂”则是指喧嚣与寂静。诗人提醒人们不要认为山人的门前就是繁华的闹市,因为山人在其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寂静之地。这句话象征着山人不受外界干扰的精神境界,表达了诗人对山人修行的肯定和赞美。 整体来看,这首诗歌通过对山人生活环境的细腻描绘和对精神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修行者的敬仰。这种向往和敬仰既是对山人生活的认可,也是对诗人自己追求精神自由的激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奭山人》是南宋诗人薛师石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末期,即南宋时期。在南宋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在这个时期,由于金兵的入侵,南宋朝廷被迫南迁,导致国家局势动荡不安。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却日益繁荣,文学艺术的创作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薛师石作为南宋时期的一位文人墨客,他的一生都在追求文学和艺术的理想。然而,他的人生际遇却并不顺利,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没有取得成功。这使得他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深深的失望,进而转向了隐逸山林的生活。 在这样的生活经历中,薛师石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山林隐士,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首《赠奭山人》就是他为一位名叫奭山人的隐士所写的。在诗中,薛师石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