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仙胜因寺有怀
山中初寄隠,野寺一天星。
路远有如此,客来应未能。
蛩催寒妪纬,蝉杂夜僧经。
忽忆忘形友,微吟自剔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山中开始过隐士生活,野外寺庙犹如漫天繁星。路途遥远如同这般,客人来访应该是不容易的。蟋蟀催促着编织冬天的农妇,蝉鸣混杂在夜晚僧侣的诵经声中。突然想起了那些忘掉世俗的朋友,轻声低吟着自己挑亮灯火。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下仙:指地理位置相对较低的仙山或仙境。
2. 胜因寺:某处寺庙的名字。
3. 山中初寄隠:诗人刚刚开始在山上隐居生活。
4. 野寺:坐落在山野之间的古寺。
5. 一天星:满天的繁星,意指宁静祥和的夜环境。
6. 路远:距离这里很遥远的地方。
7. 如此:这么远的意思。
8. 应未能:估计不能。“应”表示推测。
9. 蛩催寒妪纬:形容蟋蟀叫声催促冬天的到来。“妪纬”是“纬候”一词的倒装,用来比喻气候变化。
10. 蝉杂夜僧经:形容夜晚的蝉鸣声混杂着僧人的诵经声。
11. 忽忆忘形友:突然想念那些曾经共同忘却世俗纷扰的朋友。
12. 微吟自剔灯:独自低声吟诗,自己拨动灯火。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的隐逸生活,以及他对故友的怀念之情。诗中通过对山间野寺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超尘脱俗的心境。同时,诗人通过“路远有如此,客来应未能”两句表达了诗人远离尘世纷扰的决心。而“蛩催寒妪纬,蝉杂夜僧经”则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生活的体验,既有秋虫的鸣叫,也有夜间僧人的诵经声,形成了静谧的山中世界。最后,诗人借“忽忆忘形友,微吟自剔灯”表达了对远方故友的思念之情。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下仙胜因寺有怀》是南宋诗人薛师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游览胜因寺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寺院美景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感慨。
创作时间:这首诗歌创作于南宋时期(1127-1279年),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如陆游、辛弃疾等。
人生际遇:薛师石是一位出身书香世家的诗人,他的家族世代为官,但到了他这一代,家道中落,生活清苦。尽管如此,薛师石并未放弃对文学的热爱,他游历各地,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诗词歌赋。在这次游览胜因寺时,薛师石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下仙胜因寺有怀》。
时代背景:南宋时期,由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南宋朝廷被迫南迁至临安(今杭州)。这一时期,南宋政权逐渐稳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繁荣,胜因寺就是这一时期修建的一座著名寺院。薛师石在此游览时,看到了寺院的壮丽景色和历史遗迹,想起了家族的兴衰和国家的苦难,从而产生了深刻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