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诸暨裴少府(公先人,元相公判官)
山公访嵇绍,赵武见韩侯。事去恩犹在,名成泪却流。
一官同北去,千里赴南州。才子清风后,无贻相府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译文】:
1. 山公拜访嵇绍,赵武见到韩侯。往事虽然过去了,恩情仍在;名誉成就时,却忍不住流泪。
2. 官员们一同向北行进,奔赴千里之外的南方州郡。才子们后来受到清风吹拂,无需让相府担忧。

去完善
释义
1. 山公:指东汉的山涛,曾任吏部尚书。这里以山公比喻诸暨裴少府的祖先。
2. 嵇绍:指西晋的嵇绍,字延祖,为嵇康之子,曾任侍中,后为赵王伦所杀。这里以嵇绍比喻裴少府。
3. 赵武:指春秋时期的赵国名将赵武,曾大破齐军于长岸,名震诸侯。这里以赵武比喻裴少府。
4. 事去恩犹在:指裴少府虽已去世,但其恩情仍在人间。
5. 无贻相府忧:指裴少府清廉正直,不会给朝廷带来忧虑。

去完善
赏析
《送诸暨裴少府》是唐代诗人李端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以魏晋时期山涛访问嵇绍和赵国赵武拜见韩信的历史典故开篇,寓意着主人公裴少府即将离京任职的情景。颔联通过“事去恩犹在,名成泪却流”两句,表现了对朋友离去的不舍之情,同时也希望他能在新的任上继续施展才华。
颈联“一官同北去,千里赴南州”描绘了裴少府奔赴任职地的情景。尾联则用“才子清风后,无贻相府忧”两句话表达了自己的期望:希望裴少府能像那些才子一样树立清风,不要给相府增添忧虑。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精炼,展现出了李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诸暨裴少府》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端在送别友人时所作。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为唐玄宗天宝年间,大约是公元742年至756年之间。这一时期,唐朝的国力达到了鼎盛,社会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然而,这种表面的繁华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危机。
在这个时期,李端的生活并不顺利。他曾多次应试不第,直到天宝十五载才进士及第。他的好友裴少府即将离开京城,前往诸暨任职。在这首诗中,李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不舍和对未来的担忧。
这首诗的背景知识涉及到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官场生活。在唐朝,官员的任命和调动都是由皇帝决定的,因此,友人裴少府的调任也是皇家权力的体现。同时,唐朝的官僚制度已经相当成熟,官员们之间的交往也非常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端用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和祝福,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