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陈兴宗先生三首 其二
虀盐昔者谩儒宫,苇白茅黄处处同。
十载从公烦点铁,寸毫令我稍披聋。
一泓渐笑牛蹄水,万里初观羊角风。
欲反三隅嗟已矣,两行衰泪付春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过去在儒家的课堂上,我们以齑盐和苇白茅黄为伴,共同度过了许多日夜。
经过十年的努力,我的笔下生花,只是偶尔感到有些疲惫。
一泓溪水渐渐消失在我的眼中,犹如牛蹄之水;遥远的风景呈现在眼前,仿佛看到了羊角之风。
可惜岁月匆匆,我已经无法回头,只能将两行泪水献给春风。
去完善
释义
1. 虀盐:指贫困的读书生活。
2. 谩儒宫:在儒宫中虚度光阴。
3. 苇白茅黄:形容景色荒凉。
4. 点铁:点铁成金,比喻人才得到重视和提拔。
5. 披聋:形容受到启发,有所领悟。
6. 牛蹄水:喻指狭窄的水面。
7. 羊角风:即龙卷风。
8. 三隅:指困境。
9. 衰泪:悲伤的眼泪。
去完善
赏析
邓肃的《哭陈兴宗先生三首 其二》描绘了诗人悼念亡友、回忆往昔的情景。诗中回顾了与友人陈兴宗共同度过的艰辛岁月,以“虀盐”比喻二人清苦的生活。作者巧妙地运用“苇白茅黄”的景象展现世态沧桑,表达出两人共同为理想奋斗的坚定意志。
紧接着,邓肃通过“十载从公烦点铁,寸毫令我稍披聋”感慨时光荏苒。这两句表达了十年间两人在磨难中执着追求,情感深厚。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浑浊与对人才的压抑。
诗人接着通过“一泓渐笑牛蹄水,万里初观羊角风”的画面,象征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观察到的社会现象。其中,“牛蹄水”意味着平淡无奇的事物,而“羊角风”则暗含狂风暴雨的象征,表达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洞察力。
最后,邓肃抒发了内心的悲哀之情,通过“欲反三隅嗟已矣,两行衰泪付春风”传达了诗人无法挽回逝去的时光的无奈。表达了悼念陈兴宗先生的悲痛,以及一切无法回头的悲哀。整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将亡友的哀思融入自然景象之中,形成了深沉悲壮的艺术效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哭陈兴宗先生三首 其二》是宋朝诗人邓肃所作的一组悼亡诗。这组诗创作于公元1138年,正值南宋时期。此时,南宋王朝在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将领的抵抗下,暂时维持着半壁江山的局面。然而,统治者对内采取妥协政策,对外屈辱求和,使得民心浮动,政治氛围压抑。
邓肃,生卒年不详,字志宏,南剑州沙县人。他出身贫寒,勤奋好学,擅长诗文。邓肃在年轻时就已经显露才华,后来进入仕途,历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他性格刚直,敢于直言进谏,因此受到了朝中权臣的排挤。在这首诗创作的同一年,邓肃因受谗言陷害而被罢官。
陈兴宗,字伯启,福建福州人,是邓肃的好友,也是一位忠诚耿直的官员。他在任太常博士时,因为反对朝廷向金国称臣的政策而遭到贬谪。公元1138年,陈兴宗病逝,邓肃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悲痛欲绝,写下了这组悼念诗。
在《哭陈兴宗先生三首 其二》这首诗中,邓肃以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故友的思念和对时代的感慨。他感叹世事无常,谴责了那些陷害忠良的奸佞小人。同时,他也表达了希望自己能够继承陈兴宗的遗志,为国家尽忠效命的决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