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其三十九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
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
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英勇之士为何如此豪情满怀?只因他们的志向是威震八方,让四海之内无不敬仰。他们身着战甲,手执利箭,带着坚定的信念踏上了征途,从未犹豫或退缩。在战场上,他们面对危难时毫不顾及自己的生死,一心只为国家的荣耀和人民的安宁而战斗。这种英勇精神并非只是保全自己的身体,而是要在战场上竭尽全力为国捐躯。忠诚使得他们在千年之后仍被世人传颂,而他们的义举也使他们的美名愈发闪亮。这些英勇之士,他们的事迹被传颂千古,因为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气节与信仰。

去完善
释义
1. 壮士何慷慨:指英勇之士的豪壮之气。
2. 志欲威八荒:表达壮志雄心,想要统治八方荒土。
3. 驱车远行役:意指出征离乡。
4. 受命念自忘:接受命令后的责任感使自己无暇顾及其他事情。
5. 良弓挟乌号:用精良的弓箭武装自己。乌号,古代弓名。
6. 明甲有精光:穿着明亮的盔甲展示出精锐的光芒。
7. 临难不顾生:面对困难时能舍弃生命。
8. 身死魂飞扬:虽然身体死去,但精神仍在。
9. 岂为全躯士:表示自己并非苟且偷生之人。
10. 效命争战场:愿意在战场上献身。
11. 忠为百世荣:忠诚是为百世所尊重的荣耀。
12. 义使令名彰:正义之举使得美名得以彰显。
13. 垂声谢后世:期望自己的事迹流传于后世。
14. 气节故有常:气节和操守是一贯坚持的。

去完善
赏析
《咏怀·其三十九》是一首赞美英勇之士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那些为了理想而献身的勇士的敬佩之情。诗中通过描绘勇士们的英勇形象和壮志豪情,传达出他们立志威震八方、忠诚于国家的精神风貌。同时,这首诗也表现了阮籍本人对于人生价值和信念的坚定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怀·其三十九》是三国时期著名文人阮籍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263年,正值魏国末期,政局动荡,战乱频繁。在这一年里,阮籍的人生际遇也十分坎坷,他的母亲病逝,而他本人也因悲伤过度而病倒。
在这一时期,魏晋更替,社会风气发生很大变化。一方面,名士们崇尚个性解放,追求精神的超脱;另一方面,政治斗争激烈,人生无常。阮籍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无常,因此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出了深沉的忧虑和惆怅。
在《咏怀·其三十九》中,阮籍以咏物抒怀的方式,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他用“青松”比喻坚韧的精神品质,用“白驹”象征时光的流逝,用“黄河”描绘人生的壮阔。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人生画卷,展现了阮籍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坚定信念和豁达胸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