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莫谦父韵

标题包含
和莫谦父韵
扁舟昨夜过黄州,准拟篮舆作胜游。 卷地骇风回岸脚,扑天惊浪打船头。 一尊欲访东坡隠,两鬓难禁宋玉秋。 江上乱山云色重,却疑眉黛锁闲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善括(1078年-1135年),字无咎,号乐庵,南宋词人。他是南宋初期的文人,以文学和书法著称。 赵善括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赵令詪是北宋末年的进士。赵善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便已...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昨天扁舟驶过了黄州,打算乘着轿子去欣赏美景。忽然间狂风席卷而来,波浪拍打船头,让人心惊肉跳。我一心想去拜访东坡先生的隐逸之处,无奈两鬓斑白,岁月催人老。江面上的远山云层厚重,仿佛是美人紧锁的眉头,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忧愁。
去完善
释义
1. 黄州:现湖北省黄冈市,北宋时为著名文人苏轼贬谪之地,又称“东坡”。 2. 篮舆:竹制的手推车,古人常用于游览山水。 3. 骇风:突如其来的大风。 4. 岸脚:岸边。 5. 扑天:形容风浪巨大。 6. 一尊:一杯酒。 7. 东坡隐:指苏轼在黄州的居所,其以地势高耸得名东坡。 8. 宋玉秋:用战国时期楚国文人宋玉悲秋的故事,表示自己的年华逝去。 9. 江上乱山:长江沿岸的群山。 10. 眉黛:古代女子用来画眉毛的颜料,这里比喻山色。 11. 闲愁:无端的忧愁。
去完善
赏析
赵善括的这首《和莫谦父韵》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作者乘舟经过黄州的所见所感。诗人在扁舟之上领略了黄州的风光,本来计划好好欣赏这里的景色,却被突然刮起的狂风和汹涌的波浪打乱了行程。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卷地骇风”、“扑天惊浪”等词语,将狂风巨浪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自然界的壮丽与险恶。 诗人提到苏轼和宋玉,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的文学名家,前者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人,后者则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大才子。苏轼曾在黄州任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和散文,而宋玉则以其悲秋之作闻名于世。赵善括用这两位名人的形象来形容自己的年纪和老态,也表达了对于名士风采的敬仰之情。 最后,诗人以江上的乱山和浓厚的云彩作为背景,比喻自己心中的忧虑和愁绪。尽管眼前的景色壮观,但诗人却感到有些压抑,仿佛这美丽的江山都被愁绪笼罩着。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也展现了诗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莫谦父韵》是南宋诗人赵善括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晚期,也就是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宋朝的衰落阶段,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外患不断。赵善括作为一名文人,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赵善括正身处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他的一生坎坷,曾在科举考试中多次受挫,仕途并不顺利。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消沉,反而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在这种背景下,他以莫谦父的韵为灵感,创作了这首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诗篇。 在诗歌中,赵善括通过对自然界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的忧国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他用“树犹如此”的比喻,寓意国家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需要人们共同努力去拯救。此外,他还以“百年身世梦”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担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