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草
雪色侵凌绿剪芽,枝抽寒玉带金葩。
北堂回首伤心处,却复令人恨此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白雪渐渐覆盖绿叶的新芽,枝条抽出带着金色花朵的寒玉。回望北堂,那个让人伤心的地方,这花儿却又让人心生怨恨。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萱草:一种草本植物,又叫“母亲花”或“忘忧草”,古人认为这种植物能够使人忘却烦忧,使母亲心情舒畅。
2. 张良臣:南宋诗人,曾写过许多描绘自然景色的诗作。
3. 雪色侵凌:形容萱草花的颜色如雪一般洁白。
4. 绿剪芽:指萱草嫩绿的叶子刚刚生长出来。
5. 枝抽寒玉带金葩:形容萱草枝条上结满金色花朵的景象。
6. 北堂:古代中国住宅北侧的厅堂,通常为母亲居住的地方。
7. 回首伤心处:想到过去的悲伤回忆。
8. 恨此花:因为萱草使人们想起母亲,又因为萱草在古代常被用作象征母亲和思念亲人的意象,所以这里说“恨此花”,实际是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萱草》描绘了萱草花的独特之美。首句“雪色侵凌绿剪芽”形容萱草花开的纯洁如雪,与周围嫩绿的树叶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句“枝抽寒玉带金葩”形象地描绘了萱草花枝上抽出一朵朵金黄色的花朵,宛如翡翠般的绿叶中镶嵌着金色的宝石。然而,诗人在第三句“北堂回首伤心处”陡然笔锋一转,透露出一种悲痛的情绪。最后一句“却复令人恨此花”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美好景物的复杂情感,既喜爱又痛恨。这首诗以萱草花为载体,传达了诗人对生活、时光流逝以及人生境遇的无常感慨,展示了诗人深沉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萱草》是明代诗人张良臣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末年,正值国家动荡、战乱频仍的时期。张良臣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文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使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现实的作品。
在这个时期,张良臣的人生经历也颇为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第,直至晚年才获得功名。然而,此时的他已经厌倦了官场纷争,选择辞官归隐,过上闲云野鹤的生活。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民间疾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明朝末年这个特殊时期,社会矛盾激化,民众生活困苦。朝廷腐败,宦官弄权,政治黑暗;加之连年战争,百姓流离失所,民生凋敝。在这种背景下,张良臣的诗作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民生疾苦的热切同情,成为了明朝末年诗坛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