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雪窦山奉慈院
迢迢岭外雪云明,犹忆尘中见伟人。
沙上岂无新到雁,附来莫厌尺书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遥远的岭外之地,雪白的云朵映照出明亮的光芒,不禁让人想起曾在尘世见过的伟大人物。广袤的沙滩上,新来的大雁翩翩起舞,它们定是带来了许多来自远方的书信,虽然频繁但却不令人厌烦。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雪窦山: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2. 奉慈院:雪窦山上的一座寺庙。
3. 岭外:指五岭之外的地区,这里可能指的是浙江一带。
4. 伟人:伟大的圣人,这里可能是指某位高僧或名人。
5. 沙上:沙洲、沙滩。
6. 新到雁:新来的大雁。
7. 尺书:书信。
8. 频:频繁。
去完善
赏析
《上雪窦山奉慈院》张良臣
赏析:
首句“迢迢岭外雪云明”描绘了雪窦山的远景,雪云明亮,给人以清冷、宁静之感。这种意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世外仙境,远离尘世的纷扰。
第二句“犹忆尘中见伟人”则由景及人,表达了诗人对伟人的敬仰之情。这里的“伟人”可以理解为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杰出者。诗人通过回忆与伟人的相遇,表达了对他们的怀念和敬仰。
第三句“沙上岂无新到雁”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沙滩上的大雁刚刚到达,它们展翅高飞,给这幅静谧的画卷增添了生机与活力。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对新事物的接纳和对生命的敬畏。
最后一句“附来莫厌尺书频”则表达了一种深深的牵挂之情。诗人希望那些离自己远去的大雁,在传递书信时,不要厌烦于频繁地往返奔波。这种情感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爱,也揭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景抒怀,寓情于景,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融为一体,展现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上雪窦山奉慈院》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张良臣创作的。据考证,这首古诗创作于公元1179年,此时正是南宋时期。在这一年中,宋金关系紧张,战争一触即发。
与此同时,诗人张良臣的个人生活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他的母亲刚刚去世,这使他倍感悲痛。在这种艰难时刻,他决定前往雪窦山奉慈院进行禅修,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人生的解答。
此外,这个时期的南宋社会也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由于政治腐败、贫富差距加大等原因,民间疾苦日益严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使得诗人在面对个人困境的同时,也对整个社会的命运感到忧虑。
综上所述,《上雪窦山奉慈院》这首诗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下创作的。诗人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