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书吕季慈室
上池入寺见承平,影落南州迹易陈。
手把黄花看新雁,风烟愁杀旧京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平静的上游进入寺庙,倒映出南方土地的痕迹容易辨认。手里拿着黄色的花朵看着新来的大雁,那烟雾和尘埃让京城的人感到哀愁。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上池:指的是池塘或者水池,这里可能是指秋天的景象。
2. 入寺:表示进入寺庙,这是古代文人常去的地方。
3. 承平:寓意着平和、宁静的生活,也可以理解为和平年代。
4. 影落南州:形容景色之美,南州可能是泛指南方地区。
5. 迹易陈:表示往事容易述说,或者说是过去的经历容易回顾。
6. 黄花:这里指的是菊花,用来描绘秋天的景色。
7. 新雁:指的是新来的大雁,寓意着季节的变换。
8. 风烟:可以理解为风景或者风光,这里可能指的是秋天的景色。
9. 旧京人:这里的“旧京”是指古代的京城,而“旧京人”则是指曾经居住在京城的人。
去完善
赏析
《九日书吕季慈室》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作。首句“上池入寺见承平”描绘了诗人于重阳佳节来到寺庙所见之景,呈现出一片宁静和平的意境。次句“影落南州迹易陈”则暗示了时光流逝,人事沧桑,往昔的痕迹已经渐渐模糊。
三、四句“手把黄花看新雁,风烟愁杀旧京人”是诗人的情感抒发,他手持菊花,望着南飞的大雁,心中不禁涌现出无尽的哀愁。这里的“风烟”并非指自然景物,而是象征着战乱、流离失所的时局。此时诗人遥望远方,怀念起曾经过往的岁月,不禁为家乡的命运担忧,感叹“旧京人”的愁绪。
整首诗以重阳时节为背景,通过对秋景的描绘和对往事的回忆,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故土的热爱与忧虑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日书吕季慈室》是南宋诗人张良臣创作的古诗词。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正值金朝与南宋的对峙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战局胶着,民生疾苦,百姓流离失所。
张良臣在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游览吕季慈的居室时,感慨万分,因创作了这首诗。他以此寄托了对故土的热爱和对战乱的不满。当时,吕季慈已经去世,但他的居室依然保持完好,这使得张良臣更加怀念这位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张良臣作为一个文人墨客,对战争的忧虑和哀痛、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跃然纸上。他借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以诗的形式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乱的不满,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