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
柳暗旗亭不忍看,临江愁杀晋衣冠。
伤心明月扬州路,十里珠帘蕙草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暗淡的柳树和飘扬的旗帜下,我不忍目睹这个场景;站在江边,我深深地为那些来自晋朝的士人感到悲哀。悲伤的明月照亮了扬州的道路,十里的珠帘和凄冷的芳草让人心寒。
去完善
释义
1. 柳暗旗亭:指柳树繁茂的亭子。
2. 不忍看:表示不愿看到的场景。
3. 临江:靠近江河的地方。
4. 愁杀:形容极度忧愁或悲伤的情绪。
5. 晋衣冠:指晋朝时的高官显贵。
6. 明月扬州路:指美丽的扬州城。
7. 十里珠帘:形容繁华的街道。
8. 蕙草:一种草本植物,这里代指花草。
去完善
赏析
《赋》这首诗词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通过对柳暗、旗亭、江水等元素的描绘,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同时,诗词中的“不忍看”和“愁杀”两个词,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而“明月扬州路”和“十里珠帘蕙草寒”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情绪,使得整首诗词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赋》是南宋诗人张良臣的作品。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光宗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4年),此时正值南宋晚期,金朝崛起对南宋形成了巨大的军事压力。
在张良臣的一生中,他曾因战功卓著而受到朝廷的封赏,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也曾因各种原因被贬谪流放。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现实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也对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有着深切的忧虑。
《赋》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以“寒梅”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坚贞不屈、英勇抗争的精神风貌。同时,通过描绘“风雪交加”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艰难困苦,以及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