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挽词三首
榆杜聆风远,兰阶吒契深。
兴宗知有自,处贵得无心。
陇柏晞朝露,庭槐长夏阴,
如公更何恨,顾我尚沾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榆树和杜树聆听着远方来的风声,兰花台阶上幽深的声音如同珠玑散落。
懂得自己在做什么的人是兴致盎然的,身处高位的人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
早晨的露水滴在苍翠的松树上,夏天的阴凉则洒满庭院里的槐树下。
像您这样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相比之下我还沉浸在这美好的景色中不能自已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榆杜聆风远:榆指榆树,杜指杜梨树。榆杜是指种在宫门左右两侧的榆树和杜梨树,古代皇宫外的风景。这句诗描绘了聆听远方风声的意境。
2. 兰阶咤契深:兰阶指的是宫殿里的台阶,契深表示感情深厚。这句话描述的是在宫殿台阶上感受到深厚的友谊。
3. 兴宗知有自:兴宗是古代皇帝的尊号,意思是皇帝能明白自己的德行和才学。
4. 处贵得无心:指虽然身居高位,但能保持谦虚和宁静的心境。
5. 陇柏晞朝露:陇指甘肃一带;晞指晒干。这一句描绘了清晨阳光下的景色,象征时间的流逝。
6. 庭槐长夏阴:庭槐指庭院里的槐树,夏天时浓密的树叶遮挡阳光。这句诗展现了一个宁静的夏日景象。
7. 如公更何恨:如公是指像您这样品德高尚的人。这句话询问一个品格高尚的人还有什么遗憾。
8. 顾我尚沾襟:顾我指看看自己。这句话表示自己仍然有很多感伤。
去完善
赏析
《又挽词三首》中,诗人傅察通过对榆杜、兰阶、兴宗等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身处高位仍能保持无心的淡泊心境。在诗歌的后两句中,诗人以陇柏、庭槐作为对比,凸显出如公般人物的无尽遗憾和悲凉。最后一句则表明自己看到此情此景仍然会感到悲伤,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人性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又挽词三首》是南宋诗人傅察于乾道八年(1172年)创作的组诗。这组诗反映了诗人身处南宋初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背景,以及他个人在这个时代中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
在这个时期,南宋与金国的关系紧张,战争频繁。傅察作为南宋的文人,对国家的命运忧心忡忡。他曾在汴京任职,目睹了金兵南下时的战乱景象,这也使得他对国家的安危更加关切。同时,傅察的个人生活也颇为坎坷。他曾担任过地方官,但因秉公执法而受到排挤,最后被贬到偏远的地区。
在这样的背景下,傅察创作了这组挽词。他以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在诗中,傅察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生活困苦,以此提醒人们要关注国家的安危,共同努力挽救国家的命运。
去完善